正在閱讀
2017,為藝術而戰!全球動盪,奮起的藝術界

2017,為藝術而戰!全球動盪,奮起的藝術界

2017年已經過了兩個月,恐怖主義依舊氾濫,藝術世界仍惶惶不安。而川普就職之後,獨斷犀利的風格不改,引起大規模…
2017年已經過了兩個月,恐怖主義依舊氾濫,藝術世界仍惶惶不安。而川普就職之後,獨斷犀利的風格不改,引起大規模、多形式的抗議,藝術界和藝術品亦在其中。「投筆從戎」捍衛藝術,已經成為愈發困難也愈發緊迫的選擇。
600幅自稱為「骯髒女性」(Nasty Women)的作品在紐約可拆卸藝術中心展出。(photos by Jillian Steinhauer for Hyperallergic)
藝術圈對上川普
美國東部時間1月20日中午,川普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在他就任當天,抗議遊行不斷。川普因其排外主義、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的言論備受爭議,自其競選開始便引發如潮抗議。1月12日至15日,近600幅自稱為「骯髒女性」(Nasty Women)的作品在紐約可拆卸藝術中心(Knockdown Center)展出,抗議川普之前歧視女性的言論,並為「美國親子關係規畫聯盟」籌集到5萬美元資金。
而在川普就職當天,「J20藝術罷工運動」(J20 Art Strike)拉開帷幕。這場運動包括130位藝術家及批評人士,如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瓊.喬娜(Joan Jonas)等,還有17家非營利組織以及近50家畫廊,包括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與SOHO20。「J20藝術罷工運動」呼籲全美境內的文化機構當天停業,表達「不服從」的態度。花開各表,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新美術館(New Museum)等機構則以免費參觀或隨意付費參觀的形式加入行動。「J20藝術罷工運動」之外,紐約素人藝術博覽會(Outside Art Fair)發起名為「朗讀歐巴馬」項目,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也舉辦了「布魯克林對話:瑪丹娜×瑪麗蓮.米特」活動—可謂星星之火遍地燎原。
藝術家Shepard Fairey為「女權即是人權」創作的作品(致敬藝術家)。
在川普的壓力下,藝術文化這一代表開放、交流最高成就的形式,自然也成為對抗的武器。「華盛頓女性大遊行」更是發起了「女權即是人權」主題的藝術作品徵集,5件獲獎作品分別被製成3萬張海報和9件橫幅供遊行者使用。藝術家謝帕德.費瑞(Shepard Fairey)創作的戴美國國旗頭巾穆斯林女性、戴紅花的拉丁裔女性和長辮子的非裔女性系列作品也在遊行現場和社交網路熱傳。費瑞還與另兩位藝術家發起「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項目,眾籌購買《華盛頓郵報》整頁廣告,刊登這些作品。而紐約歷史學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倫敦蓋特學院(Bishopsgate Institute)等機構也表示將收藏女性遊行的標語和作品,使之成為未來社會活動的範本。
新官上任的1月27日,川普便簽署「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畫」,禁止7個伊斯蘭國家的普通公民入境,包括伊拉克、敘利亞、伊朗、蘇丹、索馬里、葉門和利比亞,此舉立即引起國際上的軒然大波。中東藝術工作者的活動大受影響,兩位伊朗藝術家當即取消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伊朗當代藝術展」的開幕活動,擁有美國、伊朗雙國籍的藝術家巴哈.貝巴哈尼(Bahar Behbahani)也表示這一條令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重大變故。
與之抗衡,包括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古德曼畫廊(Marian Goodman)、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在內的十餘家機構、畫廊及藝術家等,簽署了反對移民禁令的請願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則用更具體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博物館5樓珍藏的畢卡索、馬蒂斯等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被撤下,代之以伊朗、伊拉克和蘇丹藝術家的作品,作品旁附有標籤:「這件作品,連同其他在本博物館5樓的館藏作品一同認定,包容與自由是本博物館,也是美國所堅持的重要信條。」紐約市立博物館(The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也推出展覽「穆斯林在紐約:攝影收藏集錦」,展示4位藝術家拍攝的1940年代、1990年代及二十一世紀的紐約穆斯林狀況,以此呼籲城市多樣性與包容性。
MoMA內民眾觀賞伊朗藝術家Charles Hossein Zenderoudi作品《K+L+32+H+4 Mon pere et moi, 1962》。(Getty image)
不少藝術家也用作品表達自己的態度,希亞.拉博夫(Shia LaBeouf)正在進行「他不會分裂我們」項目,該項目中,任何人可以對著紐約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Moving Images)外的錄影機說出「他不會分裂我們。」以抗議川普的政策。
恐怖組織大規模破壞
而引發川普簽署此違反全球化潮流條令的恐怖主義也日益猖獗。2月3日,羅浮宮因遭遇恐怖襲擊而暫停開放。當日,巡警攔截了一名攜帶兩件行李的男子,該男子隨即拿出砍刀刺向巡警並大喊「Allahu akhbar」(真主偉大)。之後該男子被射擊,羅浮宮周圍被緊急疏散。該事件被定性為恐怖主義性質。2015年1月至今,《查理週刊》事件、連環襲擊案、尼斯恐襲事件,法國始終處在緊急狀態,將於今年舉行的法國總理選舉又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仍待觀察。
2月3日,羅浮宮因遭遇恐怖襲擊。(photos by Ian Langsdon for EPA)
這也並非恐怖組織首次將襲擊目標定在藝術與文化這類文明遺產。2015年5月,ISIS佔領敘利亞的巴爾米拉古城(Palmyra),這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六大敘利亞景觀之一,融合著古希臘、古羅馬與波斯藝術。在ISIS與敘利亞軍的拉鋸戰中,巴爾米拉古城損毀嚴重,今年1月20日,ISIS毀壞了巴爾米拉古城的地標建築——古羅馬時期的露天競技場,競技場舞台後方的建築及十字拱門均被炸毀。古城屹立兩千年,最終難逃人禍,足令世人憤慨。
而早在2001年,當時的塔列班武裝組織就開始摧毀阿富汗境內所有佛像,包括擁有2000年歷史、世界最高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阿富汗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上曾舉足輕重,古希臘、古羅馬、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文明交匯於此,成就了這幅湊了文化、宗教、貿易的文明中心。自西元前三世紀佛教傳入阿富汗,這一地區便是中亞佛教文化聖地,僅巴米揚地區郊區的山崖就遍佈石窟6千餘座,其中兩座大佛分別鑿於一世紀和五世紀,高37米和53米,著藍、紅袈裟,據記載中國高僧法顯與玄奘都曾到此瞻仰。而經歷了千年的風霜,巴米揚大佛沒能逃過恐怖組織的毀滅性打擊。
中國的張昕宇夫婦及其團隊利用建築投影技術,還原被破壞的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大佛遭到破壞後,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國家都投入參與佛像的修復工作。2015年,中國的張昕宇夫婦及其團隊利用建築投影技術,成功對53米高的巴米揚大佛進行了光影還原,並將該設備贈與阿富汗政府。而巴米揚文化中心也將於2018年在巴米揚揭幕,這座24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將包括兩個畫廊、一個表演大廳和一個茶館,一些列藝術節、電影、音樂和舞蹈活動將這這裡舉辦。這對於飽經戰亂和文物毀滅的巴米揚地區無疑是振奮的消息。
巴米揚文化中心預想圖。
藝術家也出面落實救援之舉。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ey Emin)同其他4位捐贈者一起,向柏林巴德學院提供4年全額獎學金,以幫助相關難民國家的學生。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在榮獲2017年度「創世紀獎」之後也立即捐贈100萬美元獎金用於緩解難民危機,作為印度裔英國藝術家,卡普爾長久以來為難民發聲,並與艾未未一同上演街頭行走,呼籲:「我是一名藝術家,不是政治家,我覺得我必須為那些正在遭受著不幸的人發聲並反對世界對他們的漠視。」
新年伊始就能窺見這必定又是動盪的一年,而這些振奮的消息鼓舞著人們度過寒冬。每當噩耗傳來時,總有人真誠地發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或許,這個世界從來都不太好,總需要有人奮戰到底才能勉強維持著它,那些在戰場上打擊恐怖分子的戰士,那些和不同種族信仰和平相處的戰士,那些微笑著迎接每一天的戰士。而藝術更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戰士,它對抗著醜陋、不公、荒蠻,傳送著人性的溫暖。
徐佳蕙( 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