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比例的委託製作,本土針對性強
相較於許多國際雙年展競相朝大、多、全球化的趨勢發展—走不盡的展覽場,看不完的藝術作品,讓人懷疑展覽究竟為何、為誰而做?今年的里昂雙年展國際主題展60位藝術家、300件作品、舊糖廠和當代美術館兩大主展場的規模,堪稱十足的人性化;展覽雖然規模不大,但精緻周全的陳列佈置,作品與作品之間豐富、細膩而精妙的共鳴與關聯,觀眾得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和領略藝術家與展覽的想法,這,在今天五光十色、哄哄鬧鬧的(藝術)世界確屬難得。此外,不走國際藝壇和市場明星路線,聚焦法國中、新生代藝術家(佔1/5)以及亞、非和中東藝術家,以及高比例(超過70%)的展品專為里昂雙年展構思製作,一些藝術家甚至直接在里昂找尋靈感,與當地民眾一起發展和實施創作,也讓「現代生活」顯得格外清新,具有強烈的本土針對性和風格。
里昂雙年展另一獨特之處在於,每六年三屆的展覽是環繞著一個關鍵詞展開。在「傳承」之後,哈斯派今年提出「現代」一詞,做為拉格夫和接下來兩屆策展人對全球當代藝術創作進行探索和演繹的根據。為何重新高舉「現代」這個在追求創新的當代藝術圈多半被視為「過時」、「老掉牙」的字眼?哈斯派認為,大歷史、大敘述的現代主義確實已經終結。然而,從來不是西方現代主義座上客的中國、印度、東南亞、中東和某些非洲國家等新興文化區域的崛起—其最佳寫照為如雨後春筍在世界各地成立的雙年展— 並未對現代性提出批判,而是進入和接受現代性的前提,對之變形和擴大。「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當代的現代性,具有不同敘事相互糾纏滲透、全球性的特徵。」這也正是拉格夫所策畫的「現代生活」所呈現的樣貌;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60位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出發,以不同形式,勾勒和分析我們此時此刻所處的世界以及所關切的日常生活議題:人類世(anthropocene)、移民危機、身分認同、貧富不均、經濟蕭條、恐怖攻擊、宗教衝突、高科技發展、人的異化、人與圖像、物品和自然關係的改變等等。
慕吉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靈氣Aura 2015 Production les Abattoirs / FRAC Midi-Pyrénées, Collection de l’artiste, Courtesy Galerie Xippas, Paris
現代生活的幽微處
動用舊糖廠三層樓面的展覽以中國藝術家劉韡的《迷中迷》為動線起點;劉韡用厚帆布、鋼架結構和現成品構築了一個讓人困惑、不知身在何處的空間,隱喻人面對急遽變化的都市景觀的迷亂和不知所措。同樣地,絕大多數藝術家通過直接使用或再現日常生活場景或物品,挪用和轉換新聞與廣告圖像,呈現的不是政治宣傳或媒體廣告所頌揚的繁榮、進步的一面,而是探索現代生活的幽微處,揭露先進繁榮表象下的脆弱、矛盾、創傷與瘋狂。
台灣藝術家袁廣鳴的《能量的風景》呈現空拍鵝鑾鼻附近核電廠、蘭嶼核廢料廠、小學、大海、波浪、擠滿人潮的海灘的影像—我們日常生活、甚至看似歡愉的渡假勝地,事實上籠罩著種種不可兼得危險和死亡的陰影。這些緩慢移動的影像逐漸滲透進觀眾的腦海裡,徘徊流連,揮之不去到了一種令人窒息的地步。袁廣鳴自這件影像作品其中一個畫面改造的照片成了本屆里昂雙年展的主視覺:明媚的陽光依舊、五顏六色的大陽傘林立,然而海灘如今空無一人,背景不遠處的核電廠明顯可見,死亡逼近的虛無和荒誕感更加明顯。
希臘藝術家洛里斯(Andreas Lolis)的作品無異於今天歐洲大城市隨處可見,流浪漢用廢棄紙箱、木托板、泡沫塑料湊搭成的臨時居所,仔細觀察或是閱讀作品說明後,才恍然原來都是大理石製成,不論作品的材質或是標題《永久住所》都諷刺地指出遊民陷入一種長期性的流離失所處境。另外,不論是德國藝術家韋伯(Klaus Weber)那裹著人體形狀的鋁膜急救毯或是羅馬尼亞藝術家烏蘇塔(Andra Ursuta)以大理石雕刻即將被法國政府遣送離境的兩名吉普賽女人的塑像,也都對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被經濟發展拋離到社會邊緣的人的困頓生活提出尖銳的批判。
尼爾森Mike Nelson∣七號高速公路A7 Route du soleil 2015 Courtesy of Biennale de Lyon
反紀念碑式創作
美國藝術家尼爾森(Mike Nelson)的作品也具有類似的「反紀念碑」特徵。他自穿越里昂的七號高速公路上收集了許多破胎,將它們像精美雕塑般地矗立於高高的台座上展示,對現代社會瘋狂無度地追求高科技、速度、高生產力以及這個過程中衍生的暴力、毀滅和垃圾提出反思。台灣藝術家賴志盛的作品也意圖反轉觀眾的常態思維,《邊界-里昂》裡,偌大的展廳地面有如正在施工中的工地一般凌亂,散置著各種裝潢材料的碎片或垃圾。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為了在展廳建造一道懸出於空間周圍的狹窄平台所衍生的垃圾,藝術家邀請觀眾登上平台,緊挨著牆面行走,從而產生不同的視野、感覺、觸摸和體驗。
若說「現代生活」揭露的是今天社會裡危險、黑暗或極端的一面,藝術家卻一點也不悲觀或冷漠,不乏許多富幽默、滑稽荒誕的作品。近年來深受國際矚目的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藝術家阿提亞(Kader Attia)長期關注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創傷,以及彌補與治療。《修補》是他直接在糖廠水泥地面出現裂痕的地方釘釘針來進行修補,以這種類似唐吉軻德又嚴肅又詼諧的方式引領觀眾去審視和思考糖廠所代表的里昂工業發展史。法國藝術家柏拉吉(Michel Blazy)則將現代社會的垃圾:損壞或過時的電腦、印表機、數位相機、跑鞋,轉化為象徵大自然強勁生命力的綠色植栽花盆。代表法國參加今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慕吉諾(Celeste Boursier-Mougenot)不時讓空中撒下大把的櫻桃核,落在一套鼓上,發出咚咚咚的清脆聲響,而事實上,這件裝置的啟動來自於現場觀眾手機所發出的電磁波。
近來火紅竄起、在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獲銀獅獎的法國藝術家安侯(Camille Henrot)在里昂當代美術館展出「熱線服務」的聲音雕塑,觀眾可依自己的「疑難雜症」(悲傷、失眠等)按不同鍵,得到一些充滿詩意和哲思的回答,令人忍俊不住發笑,同時也指涉了現代科技社會無時無刻為人提供協助,甚至滲透到個人私生活的荒誕。布拉翠斯(Camille Blatrix)的自動提款機不僅有感情,並且能夠與客戶對話,訴說世界各種悲傷。英國藝術家戴勒(Jeremy Deller)與編舞家本高樂亞(Cecilia Bengolea)合作,讓里昂前副市長敞開自家別墅大門,不僅編唱帶自我解嘲內容的饒舌歌曲,同時有里昂郊區非洲裔舞者如耍特技般地扭動身軀,整部影片充滿幽默,代表不同社會階級、不同族裔的相處與混合,這,不正是典型現代生活的寫照?
第13屆里昂雙年展
展期 2015.09.10-2016.01.03
展地 La Sucriere、Ly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usee des Confluences
緊接著「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之後開幕,第13屆「里昂雙年展」(Biennale de Lyon)在創辦人—里昂當代美術館館長哈斯派(Thierry Raspail)明確標榜「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長遠發展策略下,倫敦海沃美術館(Hayward Gallery)館長拉格夫(Ralph Ragoff)策畫的主題展「現代生活」以及滲透在里昂市、大里昂地區,甚至整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大大小小公私立文化機構裡的兩百多項展覽,再次凸顯里昂雙年展在世界雙年展版圖中的獨特性。
賴志盛∣邊界-里昂 Border-Lyon 2015 Courtesy of Biennale de Lyon
Tags
余小蕙( 3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