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號倉庫之斷開鎖鏈!?

20號倉庫之斷開鎖鏈!?

事實上,鐵道藝術網絡草創時20號倉庫所扮演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與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角色,經過15年的時光,兩項重要…
事實上,鐵道藝術網絡草創時20號倉庫所扮演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與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角色,經過15年的時光,兩項重要的概念在全台各地已逐漸趨於成熟。如今藝術駐村方面也由於甄選流程以及營運團隊及經營方向更替頻繁,而少有火花。倘若我們假設一種階段性任務已達成的狀態,而20號倉庫的建築所提供的是一種永遠存在的空缺,那麼,所謂的當代藝術推手如今是什麼?換個思維模式,一個空間不一定需要做當代藝術的展演,重要的是它能否成為一個具有當代特質的空間?
「地域.仙境」展覽現場。(攝影/劉耀中)
雖然〈再視藝術村治理〉文中對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與民間合作模式提出諸多參考面相,但我更傾向於將政策視為一種硬到不能再硬的硬體,倉庫老舊的建築可能斑剝、可能毀損,但面對政策就像是面對一種弔詭的機制:傾向自由市場但卻毫無變通能力。先設立了這種假設,那麼活化空間的企圖便必須將自身定位為某種韌體,意即溝通軟硬體間的橋樑,而非將自身視為內容的生產者。這種假設在第15屆駐村藝術家期初聯展中得以窺見,不論最初緣由,駐村藝術家們在尚無營運團隊的狀況之下,從原本的內容提供者移動到整合者的位置上扮演起展覽的承辦單位,都是一種企圖扮演韌體的實踐。而即將進駐的營運團隊與過去不同的地方在於無補助的自負盈虧式經營模式,象徵著一種全新的考驗,20號倉庫要否得到更加慎重的規畫與經營,讓過去所累積的精神場域得以再度發揮;要否成為完全另外種樣貌,而這種樣貌絕對足以與過去完全切割,成為全然不同的存在。如被亞歷山大劈斷在地上的斷繩……
所有的問題像糾纏在一塊的戈爾迪之結,於是亞歷山大大帝高舉他的寶劍用力一揮,將繩結其劈成兩半。
近日回到20號倉庫採訪第15屆駐村藝術家期初聯展,因而再次踏上這由枕木所鋪成的棧道。從三年前開始動工的台中火車站東移與鐵路高架化工程至今,熟悉的棧道已縮減為原本的一半寬度,比鄰而立的是高架工程的鐵皮圍籬;墊著幾個台階看過圍籬,再看著月台上的旅客一如往昔,只是如今的旅客們不再直接看到倉庫,好似20號倉庫才是此地的工程所在,閒人勿入。
回頭翻出了架上《典藏.今藝術》第256期的〈從20號倉庫的美麗背影再視藝術村治理〉(簡稱〈再視藝術村治理〉),讓人忍不住去對照這三年間的轉變。文中訪談東海大學教授林平時所提到的20號倉庫在台灣當代藝術中所構築出軟體性的精神場域之價值,以及所面臨各種問題,其中包括了文化政策轉向、藝術村定位與多元性的保留……等等。同時,訪談提及的「藝術村評鑑機制元年」再相較2013年底的圍標風波,一連串新聞不由得令人哭笑不得。
從20號倉庫望向台中車站月台。(攝影/劉耀中)
劉耀中( 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