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悼念王國維挽聯〉,29.7×21公分,作品裱在一卷軸裡面,北京清華大學藏。圖︱北京清華大學
首批遊美學生、兩岸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近代中國諸多學術巨匠皆曾在此教育英才,時代風雲人物繫於清華。4月20日至5月10日於國立清華大學總圖書館舉辦「含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展出60餘件兩岸清華具重要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學人手札翰墨,包括「國學四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以及梅貽琦、羅家倫、馮友蘭、胡適、梁實秋、朱自清、吳宓、梁思成、錢鍾書、葉公超、李政道、楊振寧、吳大猷、李壬癸、李亦園、李遠哲等,此展亦是兩岸清華首度攜手合作展覽,其中國立清華大學展品約三分之二為首度公開亮相。
清華大學總圖書館「含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自沉昆明湖,遺書有言:「書籍可托陳(陳寅恪)、吳(吳宓)二先生處理。」〈陳寅恪悼念王國維輓聯〉:「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觀堂先生靈鑒。後學陳寅恪拜挽」由字句中知陳寅恪對王國維的理解與深厚情誼。〈梁思成致聶榮臻市長〉共14頁,寫於1949年9月19日,向北京市長聶榮臻為北京都市計畫陳辭,信中提到「最主要的任務是有計劃地分配全市區土地的使用,其次乃以有系統的道路網將市區各部分連貫起來」,以及建築師的職責「居住者在內中工作時的身心健康為目的」,用心深切。查良釗受學生愛戴,曾被稱為「孩子頭」,抗戰勝利後1949年在昆明湖畔散步,賦《赤子吟》以示志:「孩子頭,孩子頭,有顆赤子心,走遍天下不知愁!……」23年後在台灣憶此事,「願與此時此地的青年共同互勉:努力創造國家的光明前途!」〈李政道致梅貽琦信〉則提及:「雖然我衹在紐約袁家騮先生家見過您一面,可是知道梅先生對青年人的問題是很關心的……」則寫出了梅貽琦對於青年學子的關心和教育的熱忱。時代走過清華學人,包含宏厚,光著盛大,在一通通的先賢手澤中感受,走向時代。
查良釗〈《赤子吟》歌詞與雜感〉,20.3×26.5公分,國立清華大學藏。圖︱國立清華大學
一所學校的變遷史,一個大時代的縮影。清華見證了歷史,歷史也見證了清華。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美國同意退回庚子賠款的溢收款項,清廷遂利用此預算,在1909年(宣統元年)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11年(宣統三年),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並開始招生,為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至今年逾百歲,雄峙兩岸,桃李天下。
Tags
藍玉琦( 25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