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台北雙年展內容首公開:美術館如何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引擎

2018台北雙年展內容首公開:美術館如何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引擎

台北市立美術館也在開館前夕,舉辦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媒體見面會。企圖從展覽命題發展、並由策展結構切入,進一步討論策展人觀點的展覽藍圖,分享策展過程持續發展的有機進程。
美術館不只是平台,更是議題發動的引擎
策展人之一吳瑪悧也表示此次展覽從她過去特別關心的環境、生存議題開始,台灣過去一直追求經濟發展而犧牲了環境,但作為藝術的生產者,如何去回應這樣的課題即是當前重要的挑戰。「身為已開發國家的我們,如何面對已經有的環境災難,如何與正在發生災難的場域連動與對話?」展覽除了邀請世界各國回應環境議題的藝術家,更邀請許多環境運動的工作者、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進入到展覽範疇中,「藝術之外的世界是非常蓬勃的,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們也將邀請運動者和藝術世界進行雙向的對話。」美術館在此,不只是平台,也是議題的發動者與引擎。
另一位策展人馬納克達也回應對於「後自然」命題的考量,主要即是不希望自然與人、自然與城市所有的命題都以二元性來劃分,其實人類的日常萬物都來自於自然,「我希望更以『相依性』來看這個展覽。我們要把過去認為分開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人類和非人類之間不具備那麼清楚的分野,我們嘗試創造更多的孔隙,讓美術館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未來展覽一部分在美術館內,一部分則會在美術館外發生,並包括行動主義者、建築師、作家等身分的人都會參與其中,讓更多人都成為知識生產者的可能。」兩位策展人更企盼能邀請廣泛的社會大眾、美術館的觀眾,以工作坊的形式和藝術團隊一起從事知識生產,讓美術館和生態環境一起成長,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共同發展。他們同時強調這些計畫或工作坊都非展覽周邊,而是本屆雙年展作品的實際內容與主體。
「2018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吳瑪悧。(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陳泳任攝影)
「 2018台北雙年展」策展人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陳泳任攝影)
2018台北雙年展部分藝術家名單
記者會也透露部分藝術家名單,以供想像未來雙年展可能的進行狀態。目前預計有35組/位藝術群體/家,其中規劃包括泛東亞與南亞約有7組/位,而台灣則約有13組/位。包括有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將以台灣實地的訪查,和進行環保團體開發與鳥類城市生活、地域習性有關的計畫。以及日前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增設「傑出貢獻獎」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其從事環境紀錄30多年,足跡遍及台灣島嶼各個角落,作品多數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追蹤與考據,不僅能反映環境巨大變遷,更能誠懇反思人與自然共處的現況。
展覽另一亮點訊息是前輩藝術家郭雪湖的作品《圓山附近》也將參與此屆雙年展,將和聲音藝術家范欽慧的創作進行對話,將藉由跨越時代的聲音對話思考,討論目前的空間和都市發展,是我們所期待的嗎?此跨時代的合作也將會配合有圓山區域實地走訪的導覽,理解美術館周邊的生態系統,以及透過聲音工作者聽覺的經驗與視野,重新感受城市的變化。
吳瑪悧另透露展覽中也有以學校型態的計畫運作設計,包括邀請建築師以氣象站的方式偵測美術館周邊,並邀請建築專業學生以微型氣候、微型建築的方式重新規劃美術館的空間可能。另也有規劃與原住民相關的小學堂計畫,試圖談及原住民文化本身消逝的議題等。
此屆「台北雙年展」與過去展示、作品面對社會議題的距離相較起來,選擇以更加直接的面貌參與與面對,企圖以藝術的角度更聚焦、面對社會上各式迫切的議題,提出藝術是否有面向社會更積極回應的可能,以及思考人與各種物種、環境間,如何重建與重新看待彼此的關係。
相關報導2018台北雙年展宣布策展命題與策展理念,以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2018台北雙年展」(簡稱「北雙」)於去年公布將由策展人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執行,策展主題為「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Post-Nature: A Museum as an Ecosystem)。而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也在7月21日再度敞開大門前夕,舉辦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媒體見面會。企圖從展覽命題發展、並由策展結構切入,進一步討論策展人觀點的展覽藍圖,分享策展過程持續發展的有機進程。
北美館館長林平也於現場同時宣告北美館即將重新啟動,會逐步採分樓層、分階段開放,而壓軸好戲與全館開放就是「台北雙年展」的開幕。她也感嘆此次策展的方向相當具實驗性和挑戰,「幾乎要讓我們問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傳統的美術館和當代美術館的責任?」處理生態議題並不是北雙的第一次,過去「北雙」即有聚焦於「人類世」這樣策展主題,「我們了解『台北雙年展』是一個重要的平台,期待『北雙』可以作為當代各種議題的引擎,這次展覽是個高潮,但絕不是一個句點。」
林平也以博物館經營主持者的經驗,回饋美術館應該是個有機體,而不是孤立的殿堂,這次的「北雙」也將持續牽起不同的連結,不僅是展示單一藝術家和單一事件,「美術館作為知識生產這件事情,不是只有引起認知,而是引起認同,或者更引起人們的行動。」
「2018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媒體見面會,左起為台北雙年展本屆策展人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吳瑪悧、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陳泳任攝影)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