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歌頌女性的亮麗身影_米卡琳.托馬斯在港首展

歌頌女性的亮麗身影_米卡琳.托馬斯在港首展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托馬斯,其作品以複雜的視角觀察女性,對美的普遍定義有所擴展。她選取的物件在人物畫中並非典型…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托馬斯,其作品以複雜的視角觀察女性,對美的普遍定義有所擴展。她選取的物件在人物畫中並非典型,通過創作技巧對非常規人物肖像進行探索,反思「美」的定義。托馬斯曾說過:不能把發生在自己想像空間的創意和理念用筆記本節錄下來,要實際動起手來創作,才會知道這想法是否可行。她一方面汲取經典肖像畫的滋養,另一方面也受到流行文化和波普藝術的影響。她的肖像畫,大多是非洲裔婦女在精心布置的室內,帶來一種新的、具備藝術史意義、暗含女權主義的力量。無論是在她的攝影、錄像,或是繪畫等不同的媒介,她的女性人物像往往充滿震撼感、強而有力地展示其個人獨有的氣勢,讓她們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米卡琳.托馬斯《High Priestess #2》。© Mickalene Thomas / Artist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托馬斯的創作歌頌女性的勇敢美麗,從她為年邁的母親珊卓(Sandra Bush)繪製一系列留下的青春時光的肖像畫可見一斑。透過繪畫、攝影、紙張、珠片等各種元素,拼貼出母親的肖像畫,同時也結合1970年代的流行文化。托馬斯大膽採用亮麗閃耀的顏色在人物畫中,展露出其嶄新而獨特的視覺衝擊,成為特有的標誌,她也因而被形容為善於運用色彩的畫家。
米卡琳.托馬斯《Clarivel with Black Blouse and White Ribbon》。© Mickalene Thomas / Artist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托馬斯透過模糊主體與客體、具象與抽象、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線,講述有關女性主義、性意識、階級和權力等複雜概念,並探討女性的身分、性別和自我如何在藝術和流行文化中被定型。她的畫像巧妙地融合藝術史、政治和流行文化等元素,詳述當代女性形象以及重新思考女性在藝術傳統中的描繪方式。她對後現代感性理念的確立起到重要作用,打破圖像與意義之間的隔閡,從而促進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表演、音樂、視覺藝術、媒體等交流。托馬斯最新系列的作品,包含油畫、壓克力畫、琺瑯彩、絲網印刷、水鑽、拼貼作品等,延續多年來在藝術主題和繪畫形式上尋求突破、並不斷豐富視覺語言的實踐。無論在何種媒介,她自言其創作是作為畫家的觀點和角度出發,因為這正是她成長的起點。
米卡琳.托馬斯《Untitled #17》。© Mickalene Thomas / Artist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香港立木畫廊剛於11月12日完成美國著名藝術家大衛.薩利(David Salle)在香港的首次個展,在不到一個星期內隨即迎來同樣來自美國的藝術家米卡琳.托馬斯(Mickalene Thomas)首次香港展覽「彼之願」(the desire of the other)。在為期約一個多月的展期內(11月18日至2017年1月7日),展出其經典獨特創作的多幅女性肖象,包括她的繆斯女神肖像,以及一幅大型躺臥身軀。
美國藝術家米卡琳.托馬斯,攝於2016年。© Mickalene Thomas / Artist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林琬娸( 4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