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兩廳院30週年活動 「眾聲之所」側記

兩廳院30週年活動 「眾聲之所」側記

10月28日這個晚上同時也是「金音創作獎」頒獎典禮,該獎項進入了第八年,用以獎選傑出的創作型音樂人與團體而設,…
10月28日這個晚上同時也是「金音創作獎」頒獎典禮,該獎項進入了第八年,用以獎選傑出的創作型音樂人與團體而設,也頗令獨立音樂圈意外的,今年是幾年來,金音獎討論度最為冷清的一次。以《中壇元帥》入圍最佳電音專輯獎的三牲獻藝(柯智豪、鄭各均、黃凱宇),則在兩廳院「眾聲之所」表演現場中。
有人曾打趣地把林強比作「台灣藝術音景的艾未未」來形容他在聲響演出動員號召的影響力,或許這麼類比不盡然精準,然而若我們以史學者的眼光來看待2000年後的三道主脈絡——後瑞舞電音場景(post-rave indie scene)、聲響/聲音藝術場景(sound art)、影音現場演出場景(audio-visual scene),約莫即可勾勒出林強作為某種在獨立音樂圈或學院音樂界之化外「靛色系小孩」造音觀眾的領銜人物與板塊移動的位置。後瑞舞場景約末從2000年代初的「和party」展開某些對照於電音跳舞場景主流化的對抗,伴隨疊合與帶出1990年代末的噪音創作與學院後進的聲響脈絡;聲音藝術場景則以定期、學院組織化的「失聲祭」為主幹,同時對獨立音樂實驗電子支線進擊,及作為擴充當代藝術習於視覺話語主宰的擾動;隨著影像技術和新媒體介面設備規格的多年更迭,受學院訓練出身的多半為「雙修」影音兩種以上介面創作者們,這種現象,在近兩、三年更趨於顯著。
於此同時,電影作為無可迴避的總成第八藝術,也受著配樂和混音觀點的推進,將過去較為被動配合的元素拾取的角度,漸次拉抬到平行於電影主要創作思考面向上。今年夏天,台北電影節的策展即以「音樂」為一主元素,除了推出「聽見電影的心跳:林強」單元,並於中山堂光復廳設計了為期四天的「電影正發生」,影展策展單位、林強及其未曾合作過的導演詹京霖,以及一群透過售票但如窺看實境秀的觀眾,時而看著普通如一場座談,或時而像是參觀創作進行中的工作室開放。
因而,說到底,究竟是音景新思維調動了聲音展演史,或是另一種以林強在藝文界作為象徵資本的中心而展開的調度與部署?這終究可能互為因果而難以釐清,然而,這亦凸顯台灣音景文化總體的思維,長期多半以「難以定義」、「無法定義」或「拒絕定義」帶過,不脫干係。
吳秉聖、邱俊霖的聲音搭配劉承杰的影像於「眾聲之所」演出現場。(劉承杰提供)
「眾聲之所」以大尺度落面、準4K規格的弧形LED牆作為絕對的舞台焦點,演出者的控台則位於側端,揭示了影像演出的重要性在「眾聲」全然回歸,超越過往任何一場聲音藝術為主軸的感官,宣告了一切。
這一晚,三牲獻藝以完整的音樂元素、在地化的影像風格、和現場影音搭演的默契,贏得多數在場觀眾的高評價,僅管團員裡有人不滿意外場聲響被弱化修飾而減少了樂聲的震懾力道,但這並無失作為該團成軍以來最具完整性的演出。「眾聲之所」演出藝術家名單裡找不到、平常三牲獻藝以音樂創作為主的團員介紹也常不被表列其中的影像作者邱智群,或許即是「眾聲之所」的夜晚裡一位隱藏版的MVP,在所謂的流行音樂產業被VJ帶過,然而在該場演出實已表現出「producer VJ」的功力,平常接案平面設計或隱身為影像投影團隊工作群內,演出後他有感而發地說:「這不應該只在大型演唱會才能看到這樣的規格。」也自認這場演出是他參與該團隊影像設計三年以來,最為完整的作品發表。
在這場匯演活動裡,音像同步展示的規格和作品的成熟度必將記上一筆,無論是吳秉聖、邱俊霖的聲音搭配劉承杰的影像,或是Tic Tac樂團搭配王新仁的影像;林思柏與盧藝以運動控制器線圈所作的同步電音影像,由姚仲涵與葉廷皓一音一影的派對式組合HH,或莊志維以靈光乍現的雷射光束點綴穿越觀眾上空,都不言自明帶出了「眾聲之所」裡相當程度的感官體驗,因此要再額外去強調「派對在發生」恐怕反而是適得其反且多此一舉。
身著「週一學校」的小事製作成員們,在HH表演的前半段試著以在場來回不規律走動帶起席地而作的觀眾,立意不錯。然而,後半段過多的「帶動跳指令」卻宛若使「眾聲之所」的群眾們成為參與韻律有氧教室的群羊。無差別推廣的身體藝術蔓生自是一項情操,但對於影音新世代的身體,古典意識的指令,反而落入了造音場景裡,去身體化且閹割於溫情的窠臼。
即使台灣屆滿解嚴30週年,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正義擴大社會討論計畫才初步要確立以「網路資訊溝通平台」、「審議式民主」、「多元藝術參與計畫」三步驟進行,於解嚴同年誕生的國家兩廳院已先行將音樂廳「微整形修繕」及戲劇院「舞台懸吊系統全面自動化」、「舞台地板更新與新增傾斜功能」、及觀眾座椅全面更新與增設無障礙坡道和座位等工程,並與地面層新合作廠商全新更替了書店、咖啡、茶館及酒吧,展開五年為期的新契約關係。是秋,有別於25週年仍以傳統戲劇、舞蹈、音樂會元素的特別活動設計,30週年的廣場特別策劃活動,國家兩廳院找來已於電影配樂攬譽多年的音樂創作人林強擔任藝術總監,串集了26位藝術家和八組影音現場演出。
在這名為「眾聲之所」(electronic indigo)的廣場活動,顧名思義即為電子音樂、聲音藝術為主題匯演,又或如英文標題裡的「靛色系小孩」(indigo children)般,暗示在現今台灣泛指另翼、地下、次文化的蕭條與無從歸屬的生態下,寓意於此,呈現出持續於新音樂樂種、新媒體界面、影像音景或獨立派對得以適得其所的包納態度。
三牲獻藝於「眾聲之所」演出現場。(潘振宇提供)
吳牧青( 111篇 )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