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城市記憶工作坊

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城市記憶工作坊

位於台南市健康路與南門路交接處的一大片土地,與熱鬧發展的中西區有一小段地理距離,今日看似大多為荒地,其中有數塊…
位於台南市健康路與南門路交接處的一大片土地,與熱鬧發展的中西區有一小段地理距離,今日看似大多為荒地,其中有數塊正在整頓中,在大投資下蓄勢待發。其實在幾十年前,這裡曾是部分台南居民生活最為重要的場域「水交社」。水交社的建設與形式,是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發展和1949年大遷移後的歷史和人民移居生活的縮影,它源起於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1930至40年代在現今水交社與健康路一帶設立「汐見町」行政區,雖已廣為地方使用,但因不久後日本戰敗,行政區終未正式實施;戰後,台南飛行場與水交社日軍宿舍由中華民國空軍所接收,宿舍區在修復後供軍眷居住。在60多年的居住與生活中,水交社的居民孕育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子女,然而,2004年在眷村改建聲中,水交社居民全部遷出,2007年水交社已成為瓦礫一堆。
工作坊居民分享老照片。(林牙牙提供)
正式拉下序幕的水交社,其中所交織的歷史、記憶、生活形態,原看似已隨著建築空間的推倒和居民的移出而消逝,但在此次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龔卓軍策畫一系列「想要帶你去的地方-城市記憶工作坊: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中,邀請居民現身以口述的方式述說生活經驗、分享老照片與各式物件等而重新再現,有居民甚至帶來黑膠唱片,頓時現場回到水交社過去的平行時空,這些述說與歌曲,將眷村生活的能量與居民、各世代間的緊密連結,再度置入現場。工作坊邀請三位來自日本沖繩和台南的講師,包括建築師真喜志好一(Yoshikazu Makishi)、攝影家港千尋(Chihiro Minato)、藝術家陳伯義,從建築空間、老照片和出版品等方向,激盪與思考記憶和生活經驗如何再度被形塑、重現和觀看的可能。
建築師真喜志好一從沖繩特殊的文化和社會關係出發,討論舊有建築如何轉換為公民場域;港千尋提出如何將居民記憶和物件建構及轉換為行動美術館的可能,這個行動美術館亦可移動至其他眷村成為搜集歷史與記憶的平台;陳伯義則提出三個方向:透過田野研究、博物館展出、檔案資料收藏的方式,創造記憶和物件流動與詮釋的三項可能。縱使大部分的建築空間已經消失,在殘存的幾棟建築物中,策展人龔卓軍思考幾項未來可能進行的方向,包括不同形式的藝術工作坊,類型如說書人、電影、攝影、食物、劇場、軍事工作坊等,藉此搜集居民的生命記憶,在未來轉換與詮釋為展示的可能。
正式拉下序幕的水交社,其中所交織的歷史、記憶、生活形態,原看似已隨著建築空間的推倒和居民的移出而消逝,但在此次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龔卓軍策畫一系列「想要帶你去的地方-城市記憶工作坊: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中,邀請居民現身以口述的方式述說生活經驗、分享老照片與各式物件等而重新再現,有居民甚至帶來黑膠唱片,頓時現場回到水交社過去的平行時空,這些述說與歌曲,將眷村生活的能量與居民、各世代間的緊密連結,再度置入現場。工作坊邀請三位來自日本沖繩和台南的講師,包括建築師真喜志好一(Yoshikazu Makishi)、攝影家港千尋(Chihiro Minato)、藝術家陳伯義,從建築空間、老照片和出版品等方向,激盪與思考記憶和生活經驗如何再度被形塑、重現和觀看的可能。
建築師真喜志好一從沖繩特殊的文化和社會關係出發,討論舊有建築如何轉換為公民場域;港千尋提出如何將居民記憶和物件建構及轉換為行動美術館的可能,這個行動美術館亦可移動至其他眷村成為搜集歷史與記憶的平台;陳伯義則提出三個方向:透過田野研究、博物館展出、檔案資料收藏的方式,創造記憶和物件流動與詮釋的三項可能。縱使大部分的建築空間已經消失,在殘存的幾棟建築物中,策展人龔卓軍思考幾項未來可能進行的方向,包括不同形式的藝術工作坊,類型如說書人、電影、攝影、食物、劇場、軍事工作坊等,藉此搜集居民的生命記憶,在未來轉換與詮釋為展示的可能。
在眷村改建聲浪中,每天都有搬家卡車開進村子,載走一車的傢俱以及人,水交社的空屋逐漸增加,晚上有燈光的屋子陸續減少,終於在2004年11月16日,我搬離居住近40年的水交社,結束大半輩子空軍眷村的生活。
—蕭文,《水交社記憶》
城市的紋理在不同政權統治的都市規畫之下,為符合其對於城市的建構、經濟發展與美好生活想像的未來,土地與房屋像似樂高般重新被整理,區域範圍由小至大,再分割切斷,夷平後又高高堆起。
工作坊居民分享老照片。(林牙牙提供)
賴依欣( 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