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貝禮中證實,其父親同時國際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於前(16)日逝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享嵩壽102歲,僅次於第一高壽104歲、198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的「建築界畢卡索」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準建築師手札網站)
貝聿銘家族為蘇州望族,其父貝祖貽為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創始人,1915年因調任而帶妻小來到廣東,二年後貝聿銘出生。1930年,父親因母親罹癌過世的傷痛,帶兒女遠赴歐洲。貝聿銘在中西交融的文化之下成長,18歲前往美國學習建築,曾就讀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麻省理工學院。他在1944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承包浩斯創辦人、時任哈佛建築系主任的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的訓練學習,當時同學有王大閎和菲立普.強生(Philip Johnson)等人。1964年他因設計約翰.甘迺迪紀念圖書館(JFK Memorial Library)而名聞美國,登上美國《LIFE》雜誌。貝聿銘設計的建築多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讓光線來作設計」,更以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空間處理的巧思及對建築材料的考究著稱。代表作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和巴黎羅浮宮(Louvre)門前的玻璃金字塔,其餘尚有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亞洲方面,除了台灣保留其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日本則有知名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而大師也在自己的故鄉蘇州,設計建立了蘇州博物館。

法國羅浮宮前的金字塔為貝聿銘著名的設計。(©維基百科)

日本美秀美術館。(©維基百科)

日本美秀美術館內部。(©維基百科)
貝聿銘私下為性情中人,同為著名華人建築師王大閎曾提過他這個同學:「喜歡任何美的事物,更是一個美食者。」其兩個兒子貝建中(Chien Chung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Pei)繼承其志,皆為美國著名建築師。他推動了一個世紀的建築思想改革,如今大師逝世,令人難捨悲痛。

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維基百科)

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維基百科)

旅居海外的貝聿銘,為故鄉留下了蘇州博物館。(©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