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9台灣文博會,沿著舊鐵道線打造台灣的文化創新廊帶

2019台灣文博會,沿著舊鐵道線打造台灣的文化創新廊帶

2019台灣文博會即將在4月24日盛大登場,今年以強調文化的動態與多樣性的「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為題於城市展開,沿著台北舊鐵道線,串聯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花博公園爭艷館、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五大展區,打造出「文化創新廊帶」,以城市為展場,讓民眾透過行動探索體驗,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即將於4月24日正式啟動的「2019年台灣文博會」(簡稱文博會)已邁入第九屆,在今(17)日舉辦的展前記者會中,由五度擔任文博會大使的黃子佼開場,透過手機解密久未露面的台北機廠百年鐵道線的現今面貌,帶領現場與會者和媒體沿著鐵道產業的地理空間軸線: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花博公園爭艷館、C-Lab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以及台北機廠,帶出建構在此之上的「文化創新廊帶」面貌。並進一步以此軸線展開本屆文博會分別以「演變舞台」(Stage On the Move)、「編輯地方」(Places On the Move)、「博覽會」(Fair On the Move)、「文化大學堂」 (School On the Move)與「Next鐵道博物館」(Infrastructure On the Move)五大展題的介紹,鋪展出一個匯聚各方文化人才,思索屬於台灣文化內涵的路徑。策展團隊以「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為主題,強調文化的動態與多樣性,從中展現傳統和創新的對接與碰撞。
2019台灣文博會主視覺。(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文化部長鄭麗君於「2019台灣文博會」記者會中致詞。(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提到這次的文博會主題,文化部長鄭麗君說道,「透過文博會,我們希望能展現台灣文化在變動中不斷前進的生命力。這次的主題也讓我聯想到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是如何以『靈魂的培養』(cultura animi)來定義文化。文化就如同生命一般,會在土地上不斷地發展;文化的力量既傳承又創新,能夠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次文博會的主題也恰恰展現了這股充滿動能的生命力。」而在探索文化內容的同時,它又是如何建構在城市空間之中。「這也是展現台灣人如何逐步地改變過去殖民時期所留下、為工業生產鍊服務的場址,轉化並串接為屬於台灣的全新文化廊帶的實際展現。」鄭麗君補充道。
文化創新廊帶地圖。(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致詞。(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這是對於歷史與空間複合型的文化思考與升級,現在的我們也能夠進一步思考屬於自身的文化面貌。今年的文博會由詹偉雄擔任策展總顧問、劉真蓉為總策展人,號召來自設計、表演藝術、音樂等跨界的藝文工作者共同參與,試圖透過跨領域創意能量的交流激盪,開創出台灣文化的新視野。劉真蓉也在記者會中說明文博會的策展理念,提到策劃文博會以「在台灣的我們是怎麼面對文化斷層,該如何了解文化,並從自身出發,探索出個體與社會的文化記憶,並了解液態的文化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和社會。」
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概念架構圖。(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策展團隊以華山文創園區為大會主題區,展示從台灣表演藝術出發「演變舞台」;今年也以「編輯地方」計畫,結合台灣四個城市:桃園、台南、屏東、台東,透過地方誌《本地The Place》的編撰,呈現出地域文化「最野最現代」的精神。除此之外,文博會串連台北舊鐵道線的產業歷史空間,在空總舉辦的「文化大學堂」以「混水釣蝦場」為題,打造多元討論及思辨學習的空間;而列為國定古蹟的台北機廠以「Next鐵道園區」,讓大眾一覽台北機廠全景,透過過往時空軌跡想像未來城市的面貌。在「博覽會」主題中,超過570家的參展品牌呈現其授權設計圖像在松山文創園區、花博公園爭艷館中。
2019台灣文博會以「編輯地方」展現四個城市的地方誌。(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記者會現場展示今年台灣文博會各大展區主視覺海報。(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策展團隊展現豐富的策展面向,將「文化創新廊帶」覆疊於城市空間紋理之上,試圖讓民眾透過行動探索,重新認識這片土地豐沛的文化內裡。文博會將從本月24日開始開放至5月5日,在整個城市空間中展開,並期待透過逐步深化的策展主題,匯集台灣的文化創意力量,朝亞洲最具思考力的展會前進。
文化部長鄭麗君(左五)、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張基義(左四)、策展人劉真蓉(右五)及文博會策展團隊代表,共同揮舞大旗,為即將到來的2019台灣文博會暖身。(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記者會現場展出松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豔館亮點作品。(2019台灣文博會提供)
王萱( 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