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是傳統常用的通訊方式,信箋無疑是文人的必備之物。箋紙若經過裝飾,則被稱作「花箋」,花箋不僅增加書寫情趣,同時展現書寫者的藝術品味。在箋紙裝飾手法當中,「砑花」效果最為特殊,其是利用雕板在紙上研壓出紋飾,因而當收信者以指摩娑紙面,即感受到凹凸的花紋。砑花箋紙既保留紙面的淨白,同時卻以美麗豐富的暗紋裝飾,令人愛不釋手。以往學界對砑花箋的研究多集中在明清,然而根據策展人何炎泉十多年來的調查,發現即便故宮的宋人作品收藏數量不多,但竟有20多種不同的砑花箋紙,可見宋人對花箋的喜好,絕不亞於明清二代。當時搭配書信內容,會選擇相應的花箋書寫,如宋蘇軾〈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牘〉。蘇軾選用滿飾龜甲紋的粉箋,便是思及古代龜形墓誌銘上飾有龜甲紋,因此透過切合禮節的紋飾,向守喪期間的郭廷平致意。而蘇軾寫給長官的〈書尺牘/致長官董侯尺牘〉,則使用華麗大方的鳳穿牡丹卷草紋,但遺憾的是經由千年歲月,如今信中花紋無法用肉眼辨識。
宋蘇軾〈書尺牘/致長官董侯尺牘〉。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人花箋在流傳收藏、多次托裱的情況下,砑花花紋漸漸地變得難以辨識,必須在特定角度才能窺得一二。為了讓這些花紋「重見天日」,故宮這次運用數位拍攝科技及圖像後製技術,令參觀民眾能透過展場布置的示意圖中,看見信箋隱晦的裝飾圖案。在特殊攝影之下,宋徽宗〈池塘秋晚圖卷〉的紋樣終於現身,這卷的砑花粉箋為典雅的卷草紋飾,製作時在紋飾上塗雲母狀的發光物質,最後經過印壓織品紋路的程序後才大功告成。
宋徽宗〈池塘秋晚圖卷〉局部,一般肉眼難以辨識紋樣(左),特殊攝影下則可見卷草紋樣(右)。圖/國立故宮博物院,經美術設計處理。
展場特別貼上「花箋最佳觀測位置」,讓民眾能夠找到隱晦的裝飾圖案。攝影/張筠。
相關報導
在燈光搖曳的夜裡讀信,看著摯友精心挑選的箋紙及書寫的暖意關懷,已是令現代人羨慕的過往情調。國立故宮博物院「宋代花箋特展」帶領觀眾再次回到以筆傳情的年代,看見古人不只透過文字,更細膩地藉由各式花紋的信箋表達情意。「宋代花箋特展」展出時間自1月1日至3月25日,展出20組件展品,除了花紋明顯者,更展出以往被誤認為是素箋、其花紋難以察覺的宋代書畫。故宮首度以宋代砑花箋紙作為主題,呈現策展人何炎泉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紙面上的深情款款 「宋代花箋特展」重溫古人繾綣
Tags
張筠( 7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