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這只「水浮司南」外觀為圓形、鼓腹、平底,高3.7公分、底足直徑7公分,上平面直徑8公分,有同心圓孔,孔徑4.4公分、深3公分,孔周邊及鼓腹繪青花海水紋,瓷器平面的青花海水紋濺起浪花十朵,大小形狀近似煙灰缸,四壁與底座皆十分厚實。另外,據收藏家表示,這件瓷器是在古玩市場上發現的,他從青花發色、紋飾、釉面、形制等特徵,懷疑是明代產品;隨後經過查閱相關資料,推斷是「水浮司南」的指南工具。司南,是古代辨別方向的用具,為擬人化的稱謂,可譯為「掌管南方」之意,分為銅盤與水浮司南兩種。只要將它盛水,再利用銅針於磁石上磨擦片刻,穿上棉花、飄於臼中,就能指出南北。瓷質司南專門使用於航海,其異常堅固的底座四壁是為了防止摔碰,結實的水浮司南在木船是摔不壞的,操作方便而可靠,這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最適於航海的指南針。
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曾提到關於指南針用法,並做過關於指南針的幾種試驗,其中之一就有水浮法,把指南針放在盛水碗中,使它浮在水面即可指示方向,這段文字可能是世界上使用指南針最早的記載。北宋晚期藥物學者寇宗爽所編《本草衍義》中云:「以針橫貫燈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描述了把縫衣針穿上燈草,藉助燈草芯浮力即可漂浮在水面上,待靜止下來,指向南北。但常有偏東(磁偏角)現象。
依照文獻記載,水浮司南容器邊緣應是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及二十八宿,總共應標出24個方位。該瓷器邊緣沒有刻度,又,所繪青花海水紋僅是一種裝飾?或另有含義?目前尚無據可考。
日前中國大陸貴陽一位古物收藏家,宣稱發現一只青花海水紋陶瓷指南針,可能為「水浮司南」。早先,「水浮司南」僅見於文獻記錄。不過,近年來在山東青島、海南省與廣東韶關等沿海地區,都陸續發現類似的瓷製水浮司南;此次貴陽現身疑似為同類的器物,值得探究。
此為2003年於青島出現的「水浮司南」。(非本次報導作品。)
劉榕峻( 2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