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追尋獨特與永恆:藝術與時尚的千絲萬縷(下)

追尋獨特與永恆:藝術與時尚的千絲萬縷(下)

The Pursuit of Uniqueness and Timelessness: Art and Fashion’s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II)

在時尚產業界,精品與奢侈品在定義上存在著差異,真正稱得上的奢侈品的產品如同藝術品一樣,具有獨特、個人化、創新、稀缺與等價值,除了塑造了它不斐的價格,也促使時尚產業為了打造產品的價值將藝術融合其中。

自19世紀以來,時尚品牌一直與藝術家合作,無論是透過從藝術品中獲得靈感還是向藝術家致敬;例如被譽為時裝之父的查爾斯.沃斯(Charles F. Worth)除了將服裝製作的角色昇華至創作者的地位,個人也積極透過藝術收藏打進上流社交圈之中並樹立個人形象,可以說與時尚的誕生與藝術從一開始就有著密切的關係,漸漸地,從高端奢侈品牌到大眾流行品牌皆開始以親近藝術的方式來開發客群,也讓消費者得以見到很多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聯名。以下是幾個時尚設計產業與藝術家的合作案例。

義大利設計師艾爾莎.夏帕瑞麗與達利合作設計的龍蝦裝。(本刊資料室)

1930年代-夏帕瑞麗與達利

才華洋溢的艾爾莎.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被認為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最傑出的歐洲時尚圈人物之一,據說連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都視她為可敬的對手,稱她為「製作衣服的義大利藝術家」。她一生中結交過許多藝術家好友,與這些藝術家好友有過合作,其自身的設計風格也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1927年,她開發的一系列針織商品利用「錯視」的圖樣,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這系列毛衣也在當時爆紅、風靡了時尚圈。她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友誼,以及他們倆人跨界合作開發的商品,例如1937年發表的「龍蝦裝」──當時達利已將龍蝦融入在自己的創作當中,《龍蝦電話》(Lobster Telephone)是達利最具標誌性的作品之一──夏帕瑞麗將達利繪製的龍蝦印在白色絲質晚禮服上,創造出趣味卻又不失優雅的效果,成為一代經典。

聖羅蘭借鑒了蒙德里安的作品《黃紅藍構圖》設計出「蒙德里安裙」系列。(本刊資料室)

1960年代-YSL與蒙德里安

法國時尚設計師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年紀輕輕就嶄露了過人的才華。
1961年他脫離迪奧(Dior)自創同名品牌,其設計風格前衛大膽走在前端,成就一代傳奇。1962年,聖羅蘭借鑒了荷蘭幾何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作品《黃紅藍構圖》(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以此為原型,以俐落的剪裁設計出了「蒙德里安裙」(Robe Mondrian)系列,不但席捲了1960年代的時尚圈,更成為聖羅蘭的代表作,並將YSL這個品牌推向了全世界。

村上隆受邀為路易威登開發的花押字,改變過去路易威登的經典傳統。(本刊資料室)

2000年-路易威登與村上隆

2002年,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接受時任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總監的馬克.雅克布斯(Marc Jacobs)邀請,為路易威登經典的花押字(Monogram)注入新的活力,開啟長達13年的合作關係。在此之前,路易威登的花押字已是標誌性的百年經典,村上隆事後提起這段合作的首次會晤提到,當時雅克布斯對他說:「花押字是從日本歷史上的家紋構思而來,因此讓身為日本人的你來做的話會是如何呢?」而這項大膽的嘗試,不但一戰成名,也讓村上隆成為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尚.米榭.巴斯奇亞為Comme des Garçons1987年春季發表會走秀現場。(本刊資料室)
巴斯奇亞的作品是時尚界的寵兒,圖片為Jay Z、碧昂絲以其作品為背景為2021 Tiffany & Co.新系列 所拍攝的形象廣告。(© Tiffany & Co.)

2020-巴斯奇亞與時尚界

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不但是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美國塗鴉藝術家,曾創下美國最貴藝術家的價格,在2021年3月也剛以《戰士》一作刷新了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西方藝術品,他在時尚圈的魅力也非同小可。根據銷售平台的數據顯示,2021年與巴斯奇亞聯名的時尚商品相較於2019年成長了89%,包含路易威登、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聖羅蘭,甚至是珠寶品牌蒂芙尼 (Tiffany & Co)的代言廣告以及從小配件、包包直到衣服等產品,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他作品中鮮豔大膽的顏色以及不羈的風格,飽含叛逆的語彙,深深地啟發了許多時尚圈的設計師,也讓他對時尚圈來說影響卓著。

柯舒寧( 42篇 )

在變動很快的當代藝術市場中摸爬多年,努力將關注轉向藝術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