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新秩序的重整— 藝術市場線上化的觀察

新秩序的重整— 藝術市場線上化的觀察

2020年這個疫情,成為忙碌社會轉機點,雖然來得過於倉促,大家不知所措,甚至哀鴻遍野。 藝術產業界在面面相覷過後,丟出新話題:畫廊能否重新洗牌?扮演藝術年度市集的藝博會,可否打翻過去模式,重新起造新的2.0版本?!
佩斯畫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格里姆徹(Marc Glimcher)。(佩斯畫廊提供)
2020年這個疫情,成為忙碌社會轉機點,雖然來得過於倉促,大家不知所措,甚至哀鴻遍野。 藝術產業界在面面相覷過後,丟出新話題:畫廊能否重新洗牌?扮演藝術年度市集的藝博會,可否打翻過去模式,重新起造新的2.0版本?!
4月8日,一向交遊廣闊、活躍社交的佩斯(Pace)畫廊總裁馬克・格里姆徹(Marc Glimcher)發佈了篇「我與新冠肺炎相處的一個月」的文章,震撼業界,原來他因為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消失了一個月,在家裡隔離養病。因為這個突然沾惹的病毒,差點搶走馬克・格里姆徹寶貴生命,徘徊過鬼門關而幸運康復。格里姆徹百感交集,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畫廊的方向,肺腑真言。
馬克・格里姆徹表示,藝術世界正在以大家從未經歷過的方式,發生著變化。在畫廊,他們盡力用技術,和互聯網來持續讓藝術家發聲,因為展覽、藝術博覽會、拍賣和博物館展覽,已經逐漸消失。大家迅速採取行動,在他們的官網平台上,舉辦了線上展覽,讓大家可以看到因實體畫廊空間被關閉而不得見的作品,並舉辦了一系列原創線上展覽,希望這些展覽能夠與一個新進孤立的藝術世界,產生共鳴。
而維持畫廊生命商業交易,似乎開始顯得超現實,在一週之內,與藏家談論購買藝術品的過程,從毫無結果,到變為不合時宜。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的線上展廳頁面。(本刊資料室提供)
香港巴塞爾因為3月中旬在會展中心舉行的實體市集,因為疫情被迫取消,改成立「線上展廳」,乍聽之下,化實體為虚擬,更是無遠弗屆,理應服務到更多的藝術同好與收藏家。但事與願違,成果並不如人意。多位資深藏家說,他們完全沒有上線觀看,因為不熟悉操作,也沒有心情。一位藏家感性地說,疫情鋪天蓋地,好不容易把在國外唸書的兒子弄回國內,撿命要緊,藝術真的已經不是他現在關注的重點,「心情不對,就不會全力以赴,更不會想再花錢購藏藝術品!」
疫情有如亂世,人心惶惶,浮動不安,藝術不正是撫慰人心的萬靈丹嗎?國內外大小畫廊,無不連夜打造「線上展廳」,各家絞盡腦汁、精銳盡出,各憑本事,爭相邀請收藏家與藝術愛好者,上線賞覽或藏購他們的藝術品。畫廊界有志一同的「線上展廳」的成立與邀請,藝術品成為收藏家們近期的壓力。尤其,不是每一個人熟悉電腦上線操作,對平時不太上線的民眾,頓時成為苦差事。
在藝術前景依然不樂觀的情況下,拍賣日期一延再延。畫廊與拍賣端,期待收藏家趕緊放下恐懼,出來消費,製造市場的現金流,但歷經過SARS 危機,大家記憶猶新,陰霾籠罩下的世界,留著現金在手,似乎是最實際的事。畫廊有政府抒困救濟,誰來給「收藏家」質押套現,或轉賣變現、減少藝術品庫存壓力?
誠如佩斯畫廊總裁格里姆徹所說:「作為畫廊主,我們的業務與未來緊密相連:一次工作室訪問,使我們想到未來的展覽;一次客戶拜訪,使我們考慮未來的博覽會;與策展團隊的會議,使我們想像新書或表演項目。目前,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一切基於當下,重新考慮,對某些並不太可持續發展作可行性修正。」
卓納畫廊於紐約20街的空間外觀。(卓納畫廊提供)
「新的訂價、過度營銷、迎合投機商、相互破壞的競爭、精心設計的拍賣紀錄,以及絕望的尋找資金,並花掉他們,只為了證明自己有錢可花。」罹疫重生的馬克・格里姆徹此時此刻,感受非常深切。
藝術圈是否能回到本質,回歸藝術家創作初衷,之前光鮮亮麗的藝術圈,是否適合每個畫廊?在現在大家勒緊褲袋,存活才是最重要,怎麼樣活下來,是盲目地跟大家做一樣的事?建立線上銷售平台?聯繫第三方線上銷售夥伴?
但是,有多少收藏家會買帳?藝術產業線上化,真的是萬靈丹?適合所有人嗎?
藝術產業,發展迄今,也經歷過日進斗金的全盛高潮期,但現在,非常需要臨場體驗,這個行業,已不再像精品產業,可以全面線上化。因為珠寶翡翠,有基本等級與價格參考。藝術品,全憑創意、直覺,價值與價格,都非常主觀,訂價操作機制,都有背後非常複雜嚴密的過程。當經濟成長,景氣飛揚時,藝術會慢慢跟在後面復甦。但景氣反轉,經濟下滑,藝術首當其衝。
反觀現在最夯的「藝術品線上銷售」,能真正賣出東西,大概只剩好品牌的大畫廊,名氣大、資歷完整的藝術家,平常也許一畫難求,現在比較容易到手。
倘若是一般的藝術品,或市場能見度不強的藝術家,線上銷售,難上加難,除非把行情殺得很低,擺明讓消費者撿便宜。這樣的交易模式,不值得鼓勵。
看不到作品,大家只能相信藝術家名氣及畫廊口碑。藝術產業彷佛又回到之前藝博會前期發PDF圖錄給藏家,只差了見不到原作。所有畫廊,為了讓藏家記得他們,瘋狂在微信、郵件聯繫藏家,成效有多大?在沒有藝博會,互相結伴取暖的情況下,如何吸引住新進藏家?
或許,這是一個絕佳好時間點,好好檢視自己的畫廊的客戶資料,了解客戶上網習慣,是用什麼社交軟體比較多,不同國度的人,對社交軟體的需求都不一樣。例如,在中國,網站對所有藏家來說,等同不存在。畫廊微信的經營,以前可能忙著做展覽,跑博覽會,沒有時間好好經營的微信平台,在這個時候可以花更多時間維護。什麼樣的文章最能吸引藏家的目光,哪一個媒體可以協助我的微信增加粉絲?還有如何避免只是單向的發送資訊,而不知道觀眾的反應為何?線上展廳的成立,對畫廊微信幫助?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首頁。(本刊資料室提供)
開源節流,實體空間的效應受到衝擊,POP-UP,因應而生,將成為趨勢。疫情肆虐,很多畫廊不能開門,不管亞洲或是歐美都是一樣,然而房租沒有按下暫停鍵,沒有開門房租還是要付。面對一些高租金的城市,畫廊老闆壓力不小,未來異業結合是否會更需要?或著參加博覽會變成更加重要?越來越多商業空間在尋找好的內容,好的合作夥伴,重新檢視「Pop-UP」這個概念,共同締造雙贏。
早在2017年就開始發展線上業務的卓納畫廊,是業界第一家線上展廳,目前已進化為畫廊的「第七空間」。畫廊主大衛・卓納於4月6日接受國際藝術媒體採訪表示,在這個資金流入不明確的期間,並不是單純的把作品放上線上,就是有用的。現在的市場是非常兩極,非常挑剔的,有一類客人,是完全對你線上平台沒有興趣,但是畫廊如何對那些有興趣買藝術品的客人,利用線上平台,營造像博覽會期間,大家英雄所見略同,帶來搶作品熱度與氛圍,因此,線上行銷和個性化宣傳,就是重點。
為什麼卓納的線上展廳會成功,因為前期公關部以及市場行銷部密集的預熱,每個頁面都是經過巧思設計,例如,主題是什麼,如何選材、排版,中間有很多門道,都不像外界想像中的容易。「不要覺得現在不需要市場公關員工,這個時候是好好緊逼這些員工,找出一條非傳統藝術營銷模式。」卓納畫廊亞洲藝術總監許宇強調。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首頁。(本刊資料室提供)
除了卓納畫廊,高古軒也是線上品牌,也是經營得有聲有色。去年就率先建立限時線上展題,首展展出阿爾伯特・奧倫(Albert Oehlen)的畫作作品。2020年4月8日畫廊成立了「藝術家聚焦(Artist Spotlight)」線上平台,每一週專注推廣一位藝術家,向全球觀眾展示他們作品,透過這個項目,藝術家不僅可以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工作室也能夠獲得持續運作的支持,首位參展藝術家為莎拉・施(Sarah Sze)。
莎拉・施原本於高古軒巴黎畫廊籌備的展覽,受巴黎市封城的影響無法如期開放。雖然她的作品暫時停留在關閉的畫廊內,高古軒與莎拉・施緊密合作,以多種形式將她的作品及想法帶給全球的線上觀眾。高古軒每週將重點推薦藝術家並展示其中幾件作品,並且限時內於畫廊網站上公開價格進行獨家銷售。每件作品亦會輔以豐富新穎的專題——包括視頻、採訪、文章、藝術家的播放清單、推特。作品於4月10日美東時間早上6點發售,高古軒善於利用公關行銷,製造博覽會緊張搶作品的商業模式,完全精準掌握藏家心態,頗值得藝術界參考。
各間國際畫廊的線上化對策。(本刊資料室)
只有知己知彼,才是疫情的真諦,凝凍每一個作息、思考,才能在「疫」過天清,重新站上競爭浪頭上,睥睨群雄,成為市場的常勝軍。
維繫藝術家關係,疫情對藝術家的衝擊之大,超乎尋常,因此是否在這個期間,在各大美術館皆無法開館的期間,好好與美術館策展人深度聊聊,把自家藝術家想辦法推進美術館展覽,一起作腦力激盪。或是培養媒體關係,各大媒體也因為疫情因素,選題大大受影響,現在是個好時機,把自己的藝術家塞進媒體選題,與媒體合作做深度報導或許這比盲目跟風,應景作線上展廳,成效更大,更為實在。
謝盈盈( 3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