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德薩畫廊的跨代傳承——在歷史座標與AI浪潮間,重塑藝術的真實價值與批判性對話

【ART TAIPEI 2025】德薩畫廊的跨代傳承——在歷史座標與AI浪潮間,重塑藝術的真實價值與批判性對話

在當前全球藝術市場的湍流與科技變革的浪潮中,德薩畫廊(de Sarthe)的經營哲學,為畫廊如何在變局中立足提…

在當前全球藝術市場的湍流與科技變革的浪潮中,德薩畫廊(de Sarthe)的經營哲學,為畫廊如何在變局中立足提供了根植歷史的恆久視野與前瞻歷史的獨特詮釋。德薩畫廊由Pascal de Sarthe於1977年創立,至今已擁有近50年的歷史。其核心使命始終是洞察那些正在塑造當下與未來歷史座標的藝術家。面對一個「過度依靠舊有參考來解讀新作品」的時代,德薩畫廊不僅在尋求商業的成功,更以重塑扭曲價值認知為目標,致力於讓藝術回歸其批判性對話與真實性的本質。創始人Pascal de Sarthe坦言,一切都始於其自身對藝術史的深刻著迷。他認為「過去的歷史是清晰的,而當代藝術卻是鮮活流動的敘事」。正是這種信念,促使德薩畫廊不斷進行自我變革與適應,並在2010年拓展至香港,最終在2017 年為擴展亞洲當代藝術項目,將空間搬遷至黃竹坑區。

貝納.維內,《53.5 Arc x 14 》,2025。軋製鋼材,高171.5 cm。© 貝納.維內。香港德薩畫廊提供。

對Pascal de Sarthe而言,移居亞洲的策略轉向,是因為這片沃土「正在熔鑄二十一世紀文化認同」。他的核心使命在於成為亞洲創新當代藝術的先鋒平台,專注於呈現反映21世紀社會變遷與複雜議題的藝術創作,並能以批判性角度來審視當今,尤其是因新科技發展而塑造的社會現象。目前,德薩畫廊在香港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斯科茨戴爾均設有空間,積極參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

今年的台北藝博會,德薩畫廊以「Timeless Disruptions」(永恆的顛覆)為主題,不僅展現了西方藝術史的持久力量,更聚焦於運用AI等新興技術批判社會變革的亞洲新生代創作者。橫跨半世紀、縱覽東西方的敘事脈絡,體現了畫廊如何在承繼經典與擁抱顛覆之間,確立其在亞洲藝術生態中的獨特角色。

在人類與AI意識的轉折點上定位

德薩畫廊將自己的經營哲學建立在對未來藝術趨勢的把握上。Pascal de Sarthe認為,當下藝術界面臨的根本轉折點是人類意識向人工智慧意識過渡,這將釋放全新的創造力。他將畫廊的使命錨定於此,必須「洞察這項變革,並為塑造這項變革的新一代藝術家提供平台」。

這種前瞻性,使德薩畫廊在挑選藝術家時,評選標準不在於單純的風格或市場接受度。Pascal認為,他的核心哲學是將藝術的真實性與創作表達置於商業考量之上,並致力於與符合以下特質的創作者建立長期深度合作:突破邊界、開創美學;運用AI等新興技術批判社會變革;以及能夠與畫廊保持持續的藝術對話,並伴隨他們的創作力及應對新世界的獨特方式共同演進。 在Pascal看來,德薩畫廊的策略目標,在於呈現具有歷史相關性的作品,以促進藝術家職業生涯的真正可持續性,而非僅僅是「投機的幻象」。

林菁菁《Lov-Lov Shop》展覽現場,2019。©林菁菁。香港德薩畫廊提供。

長期主義的實踐:重塑亞洲藝術市場的健康生態

德薩畫廊的長期主義策略,不僅體現在藝術家代理上,也貫穿於其對亞洲藝術市場的參與。Pascal回顧,在1990年代進入台灣藝術市場時,當地的藏家懷著歷史視野進行收藏,促進了畫廊主、藝術家、藏家與學者之間充滿活力的健康對話。這種深度參與的精神曾是亞洲市場的典範。然而,他也敏銳地觀察到,市場曾被「高度操縱的投機市場」所破壞,扭曲了新進藏家的認知。因此,在當前的轉型期,德薩認為迎來了重塑扭曲價值認知的關鍵機會,必須重新強調健康、可持續的藝術生態的重要性。對有洞察力的藏家而言,此刻並非危機,而是參與藝術真實價值的絕佳契機。

德薩畫廊的長期主義體現在對藝術生態的整體性投入與責任心上。畫廊本身被定位為「促進具意義對話與批判性討論的平台」,Pascal de Sarthe認為現在是時候「拋棄膚淺,擁抱更深度的藝術對話」。為此,除了在展覽上推動深度對話,畫廊近期更發展了「deSAR藝術家駐留」項目,積極促進藝術的新生發展和普及。這種對藝術生態的投入,延伸至其對藝博會的選擇標準:畫廊最看重的點是地理位置、聲譽及藝術生態。Pascal de Sarthe強調當代藝術應超越銷售本身,藝博會的責任遠大於一個交易市場;真正的藝博會應是大家的合作夥伴,職責在於提升藝術家知名度、保障藝術家事業的可持續性,並為賦予藝術意義的批判性對話提供平台。

鍾慰,《雙人隔岸相望圖》,2024,布面壓克力,195 x 253 cm。©鍾慰。香港德薩畫廊提供。

Art Taipei參展佈局:永恆顛覆的兩極對話

德薩畫廊本次參與 Art Taipei,正是出於台北藝博對台灣「本土藝術生態的關注」,這與那些「沉迷於藝術金融機制的藝博會形成鮮明對比」。Pasca認為,儘管今日藝博會的實際購買者極少,且多從熟悉畫廊購藏,但德薩參與的主要目的仍是市場推廣,藉此「提升我們藝術項目知名度,連結新藏家與機構」。

展位主題「Timeless Disruptions」(永恆的顛覆),完美詮釋了畫廊橫跨世代的策展核心:藝術史的持久力量,正是在於其突破與重塑自身生態的能力。本次展位將作品分為兩個對話的部分,「前衛的當代思辨」與「經典的永恆力量」,象徵著歷史與當下、經典與顛覆的持續對話。

在前衛的當代思辨部分,展位的一面將展出當代亞洲藝術家鍾慰、陳嘉翹、侯佳男、王韞琛、Lov-Lov、麥影彤二等人的作品。他們對於當今科技環境的探討,呈現出當代藝術對社會該作出的反思和回應,這批創作者體現了畫廊對「運用AI 等新興技術批判社會變革」的重視。而在經典的永恆力量部分,展位的另一面則呈現了二十世紀的經典藝術作品,包括趙無極、朱德群、吉爾伯特與喬治(Gilbert & George),以及德薩畫廊於亞洲地區代理的貝納.維內(Bernar Venet)等人的創作。這些作品體現了德薩畫廊對藝術史的尊重與深耕,同時透過與當代作品的並置,強化其「Timeless Disruptions」的主題。

透過巧妙的「兩極對話」策展,德薩畫廊清晰呈現了其在當代藝術生態中的核心定位:一個致力於在亞洲文化熔爐中,平衡歷史傳承與未來趨勢的國際藝術平台。

朱貽安(Yian Chu)( 159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