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基隆潮藝術」首度啟動屬於基隆的「藝術孵育計劃」,公開徵件不限國籍、年齡、性別與創作媒材,並錯落分布在城、山、海三大展區之間,首屆選出何昆瀚✕林毓恩、周柏慶、陳亮璇、張子恩等四組創作團隊,以在地、藝術與觀光為核心概念,發展與基隆城市空間互動的創作。本屆從國際協作藝術作品,到「藝術孵育計劃」新秀中,多組創作都遊走在聯覺,甚至是移覺的展演邊際之間,張欣語作品《Listen to the Light(Keelung ver.)》將光線轉為聲音;泰國藝術家伍廷・詹薩塔布特 Wuttin Chansataboo的《The Ballad of Micro Phoenix : Oceanic Resonance》將基隆海水中的微生物DNA轉化為聲響與動態展演;張子恩《如雨如鏽》將濕氣與機械裝置、水聲結合,均為打破感官邊際的絕佳例證。
觀展動線建議從「城展區」開始,在市區的基隆美術館就可以率先看到大型氣球裝置《彩嶼山獸》,以及相映的繪本小書,是藝術家倪嘉隆從過往攀登基隆嶼的經驗,將島與山的形象赋予純美的生命力,轉化成童遁形象與故事的系列創作。在登島過程的不同日照與時間中,觀察到一座環海的小島與山丘,有著充滿繽紛色彩的變化,與此同時,在基隆與四周生活、捕魚的人們,在長時間與環境相處的過程中,也將基隆嶼不同方位的地理環境,想像成龍頭、犀牛、大象、鯨魚等不同動物的形象,倪嘉隆也將這些形象,結合他的旅遊經驗,繪製成一本向基隆嶼,以及基隆與導遊致意的繪本。
山的摩娑
以基隆新地標的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為中心的「山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顏色介於冰河與混泥土人造灰綠之間的物件,以及深綠色花崗岩與金屬片構成的基座,原來是雕塑藝術家徐瑞謙的《特調造句》,組構、加工不同工業材料,在基隆塔底的裝置,是以雕塑作為寫生,也是藝術家首次的戶外雕塑創作。徐瑞謙在認識到基隆塔建築師邱文傑以基隆港邊的大型機具為靈感的複合式建築語彙後,便思考著雕塑如何參與在「港泊、機具、基隆塔、廣場」的城市共構之中。呼應基隆市與基隆塔給予徐瑞謙的空間與環境經驗,他以雕塑物組成地景詩句。

塔頂更有《隨風搖曳的聲物》,是王仲堃與其藝術團隊「先驗物件」又一力作,數支如針葉林木輪廓一般聳立生長的聲音雕塑裝置,以金屬桿延伸至號角狀造型,再向上延展細長鐵棒與扇葉構件。風吹時發出清脆敲擊與共鳴聲,號角亦具傳聲與互動功能。裝置坐落於港口高地的基隆塔塔頂,對應基隆的海風、地景與工業記憶, 觀者可於圓形空間中漫步,感受氣流、聲響與歷史交織的臨場經驗,聆聽風如何喚醒地方與身體的感知連結。

海的回望
平常居住在萬里的排灣族藝術家張恩滿,在開幕時特別強調,此作拓印的不是族人認定最美麗的植物,而是能夠代表遷徙歷史、生活軌跡,具有紀念價值的作物與植栽。她時常與北部不同的原住民族社群往來,聯絡感情的同時,也認識彼此的故事與日常。《植物誌轉印術》是紀念著這些日常交往中隱含著的族群文化與記憶的裝置計劃。該計劃自 2024年啟動,回應離散原住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延續性等議題,此次作品《植物誌轉印術——奇浩的文化記事簿》所聚焦的「奇浩部落」,是在1960年代自花蓮北漂來到基隆八尺門一代屯墾、生活的都市原住民阿美族人們所凝聚的社區。 藝術家以訪查與社區共創的創作過程中,將族人們日常中經常採集的植物來做拓印,在複刻植物美感自然生成的造型裡,並將這些拓印的結果,組裝放置在每年七月會舉行豐年祭的觀海平台,象徵著聯繫族人與海另一邊的祖靈們之間的文化記憶。

日治時期曾有為數可觀的韓國人僑居基隆,二戰後只有少數生根留下,本次任興淳的錄像作品《The Waves》(파도),一方面聚焦此一現象,另一方面呼應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經典同名小說《The Waves》,是一個透過不同人的獨白, 連接歷史敘事的動態影像作品。藝術家自2004年起,持續關注「越戰」遺留下來的影響,以及尚未充分言說的「麗水順天抗爭」與「世越號事件」。藝術家從這三起事件中,找出了「國家機器」與「海洋」這兩個共通點,並聚焦於事件核心的「中介者」們,記錄下他們的故事。《The Waves》既是象徵突如其來襲向生命的事件與其帶來的悲傷,也同時代表著讀懂風與浪的流向、由此開拓出的航道。透過本作探索中介者的敘述網絡, 任興淳嘗試呈顯另一種歷史敍述一種來自生命、情感與見證的歷史。

在歷史回聲與文化交織的阿根納造船廠,一隻來自光之森的生物悄然現身——「Mossmo光獸」,原來牠是藝術家陳普的作品,牠身體柔軟如苔,能感知環境、綻放溫暖的光芒。 光獸不只是森林中的旅者,也是光與影之間的行者。牠穿梭工業遺構之中, 拾起歷史的痕跡,把奇幻與純真注入這片風華歲月與時代見證的歷史場域,在每個角落中灑下微光。藉此,邀請觀眾放慢腳步,隨著光獸一同踏上一段歷史記憶與自然生態的探索旅程。在這座充滿時代紋理的造船廠中,感受山海交融的自然風貌, 與光獸一同在時間的縫隙中,尋光前行。

以雙螢幕呈現,影像在邊際間流動難辨的錄像,是陳亮璇的作品,「蟻夢教室 EEEEEmon」是一個緩慢、無競爭力的虛構教學機構,不斷在全臺各地有相關的系列創作,彷彿螞蟻巢穴殺迷宮。 老師們將一生投注於他們認為有意義的實踐。影像以上下對映的雙頻道影像構成,一個為老師傾注心力的生命經驗,另一側則展現其實踐於城市中的幻影。「蟻夢教室:基隆篇」將視線轉向台灣最具歷史與規模的祭典之一的雞籠中元祭,居民化身鬼魂教師前輩講述其經歷的生命。在陰陽交錯之間,映照地方上的日常與民俗魔力。展覽開展時,正值祭典結束、魚魂醫返,信仰構築出的景色與地方日常生活鲜明反差卻融合無間,這特殊的力量是「夢教室 EEEEEmon」正在找尋的地下精神,期待經由教室秘密地流傳給他人。

「潮濕」是許多北部人都有共鳴的生活經驗,而來自基隆的藝術家張子恩,作品以基隆的潮濕氣候巧妙點題「潮」藝術,透過創作重新演譯潮濕在不同感官之間的感知方式。他以回收改裝的除濕機為核心,透過冷凝、加熱、蒸發等過程。將「雨城」基隆的潮濕循環進一步展演化。原本用以排除水氣的家電,被轉化為一組重新凝視、轉譯水循環的機件,水氣凝結成滴,落下、蒸發、再度歸於無形。展場中,水溫的循環與基隆街巷。 魚市、港灣的錄音交織,營造出濕氣的身體感、知覺經驗和聲音記憶。閉門時展場全暗,可以看見水光在天花板上反映出的一輪星河,門一開,又可以看見如木紋如玳瑁一般的金屬鏽蝕痕跡,原來無以捉摸的「濕」,成為了有光、有聲、有質地與花色的藝術展演。

2025基隆潮藝術
展出日期:2025年9月26日(五)至10月26日(日)
展出地點:山展區(基隆塔至信二防空洞)、海展區(基隆城際轉運站、漁會正濱大樓、原民會館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城展區(中山陸橋、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
(Greta Chen陳賦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