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ogic 與 ArtCloud 合併,旨在重塑藝術界的數位基礎架構
在藝術科技領域持續整併的大潮中,藝術品庫存管理巨頭 Artlogic 與畫廊軟體公司 ArtCloud 宣布合併,企圖重塑支撐全球藝術市場的數位基礎架構。此次合併整合了 Artlogic 在庫存管理、客戶關係管理(CRM)與網站建置服務方面的長期優勢(服務遍及 70 國、擁有超過 5500 家客戶)以及 ArtCloud 在藏家互動工具、AI 驅動功能與整合式付款上的快速成長。兩家公司目前合計支援超過 6000 間畫廊、藝術家與藏家,管理超過 1500 萬件藝術品。
Artlogic 執行長 Mike Profit 表示,這次合併是一項長遠的結盟,而非短期的市場爭奪戰。他說:「我們合併的目的不是為了參與一場短暫的競賽,而是要打造一套持久、靈活的基礎設施,讓畫廊、藏家與機構在未來持續受益。」ArtCloud 執行長 Alex West 則將擔任合併後公司的創新長。他強調,對於面臨營運成本上升的畫廊來說,科技是一項能節省成本的投資。「我們沒辦法幫他們降低房租」,他說,「但我們可以打造一套基礎架構,讓他們的努力更有效益。」
這段期間,藝術市場湧現多起高調併購與策略聯盟。例如:Beowolff Capital 提出收購 Artnet 的計畫,並嘗試將 Artnet 從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下市,目標是重塑一個私有化、以 AI 為核心的數位藝術生態系。七月稍早,Winston Art Group 與 Artory 合併成立 Winston Artory Group,結合傳統藝術鑑價與區塊鏈資料分析,致力於「量化不可量化的事物」。此外,由 Ed 與 Alex Dolman、Brett Gorvy、Philip Hoffman 及 Patti Wong 等藝術界資深人士創立的 New Perspectives Art Partners(NPAP),為服務高層客群的藝術顧問公司。
短期內,ArtCloud 與 Artlogic 將持續各自營運,現有用戶的日常使用體驗、平台介面皆維持不變,客服團隊也將如常提供支援。在幕後,雙方的產品與工程團隊則已著手合作,致力於打造更強大的功能。

2026釜山雙年展宣布總監人選
即將於2026年9月揭幕的釜山雙年展(Busan Biennale 2026),委員會通過公開遴選在日前宣布由阿邁勒.哈拉夫(Amal Khalaf)和伊芙琳.西蒙斯(Evelyn Simons)擔任共同藝術總監。委會執行董事Joon Lee表示:「她們的提案以『異議合唱』(Dissident Chorus)為主題,提供了五種藝術實踐以全新獨特的視角審視世界——通過記憶、同理心、治癒、抵抗和團結,所有這些都將通過身體、聲音和水來傳達願景。鑒於她們對社區參與和協作實踐的重視,我們將全力支援其願景的實現。」展會將於釜山當代美術館與數個室內外場地呈現,藉以詮釋釜山作為海洋城市的身份及其作為全球文化中心的潛力。此外,她們的策展模式也將邀請當地藝術家和多元文化參與者的參與,為藝術界注入嶄新活力。
阿邁勒.哈拉夫擁有利茲大學動態影像藝術/傳播學士學位與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當代藝術理論碩士學位,是藝術家團體GCC的創始成員之一。她曾於2009年至2022年在蛇形畫廊擔任策展人,並自2019年起擔任倫敦策展平台Cubitt的專案總監。近年活躍於國際藝術展會,包括:擔任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巴林館的聯合策展人、今年6月甫閉幕的第16屆沙迦雙年展聯合策展人。此外,她正在籌備將於今年10月在泰國曼谷開幕的影像藝術節「幽靈2568:希望我們曾在這裡」(Ghost 2568: Wish We Were Here)。
伊芙琳.西蒙斯則為常駐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獨立策展人,擁有根特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西蒙斯自2019年至2023年間,擔任比利時著名電子音樂節Horst Arts & Music的藝術總監暨視覺藝術與表演計畫策展人。而她策劃的「These Branching Moments」,目前在安特衛普攝影博物館(FOMU)展出,此外,西蒙斯亦是即將於今年9月初啟動的「RENDEZVOUS − Brussels Art Week」的聯合創辦人。

香港德薩畫廊將於9月遷址
由Pascal de Sarthe於1977年在巴黎創立的德薩畫廊(DE SARTHE),在2010年拓點至香港,並於2017年拓展其亞洲當代藝術搬遷至黃竹坑。德薩畫廊於近日宣布,將在蓬勃發展的港島南藝術區啟動一個占地達一萬平方英尺新空間,為畫廊的展覽與藝術計畫提供更大、更具發揮空間的平台。
德薩畫廊香港新空間規劃為兩個特色展廳:一個專注實驗性、前衛的當代藝術展覽,另一個則呈現現代及戰後的經典藝術;畫廊將舉辦藝術對談,匯聚藝術家與學者展開討論。畫廊表示,藝術應當成爲時代的對話者,這兩個平行展廳將通過展覽構建關於藝術史意義的對話。在經典藝術展廳,將追溯畫廊遷址香港後舉辦過的重要藝術家展覽脈絡,包括:趙無極、朱德群、貝納.維內(Bernar Venet, 其大型戶外雕塑曾矗立於香港文化中心藝術廣場)、漢斯.哈同(Hans Hartung)、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馬諾洛.米拉雷斯(Manolo Millares)、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與具體派團體等藝術家的精彩呈現。兩個特色展廳將同時於9月20日揭幕啟用,分別呈現「陳朗丰:雅策」(Lazarus Chan : Poetics Policy)與「20th Century Narratives – In Conversation」兩檔展覽,展期至11月止。

豪瑟沃斯將於2026年春季於加州帕洛阿爾托開設新空間
在全球藝術市場變化莫測的當下,總部位於瑞士的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近日宣布,將於2026年春季在加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開設新據點。繼2016年於洛杉磯市中心藝術區、2023年於西好萊塢設立空間之後,這將成為畫廊在美國西岸的第三處據點。
帕洛阿爾托新址選在市中心漢密爾頓大道上一棟20世紀初的郵政建築內,距離史丹佛大學僅數分鐘車程。這座灣區典型建築,在改造後將擁有約2,600平方英尺展覽空間,由畫廊長期合作建築師路易斯・拉普拉斯(Luis Laplace)設計,空間內將設置書店等空間,預計帶來出版、社區參與和教育計畫等項目。。
豪瑟沃斯畫廊總裁馬克・佩約特(Marc Payot)於官網聲明中表示:「加州的藝術家、機構、贊助人、收藏家和地理特徵在現當代藝術發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自30多年前成立以來一直是豪瑟沃斯願景和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2024年美國財富報告》,灣區百萬與億萬富翁的人口規模與紐約市旗鼓相當,其藏家群體橫跨科技、創投與企業界,為藝術市場提供穩定而多元的支持。知名藏家如蘿琳・鮑威爾・賈伯斯 (Laurene Powell Jobs)與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人。他們亦長期支持如史丹佛坎托藝術中心(Cantor Arts Center)與安德森收藏(Anderson Collection)等機構。
而這波進駐也並非毫無前例。早在2010年代中期,高古軒與佩斯畫廊曾分別進駐舊金山與帕洛阿爾托,卻因資源整併與市場調整,最終於2020至2022年間相繼撤出。豪瑟沃斯此次重返灣區,被視為對於此處市場重新展現信任。

法國推動文化遺產歸還新法案 殖民掠奪文物有望返還原屬國
法國政府於7月30日通過一項法案,將簡化被殖民時期掠奪的文化物品歸還程序。此舉距離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2017年承諾將非洲遺產歸還原屬地,已過八年。
根據法國文化部長拉希達‧達蒂(Rachida Dati)向內閣提交的法案,雖重申法國公共收藏「不可轉讓」的原則,但將對殖民時期以武力奪取的物品作出例外。未來若有國家提出正式請求,且該物品能確保保存並公開展示,便可啟動歸還程序。申請須證明文物曾被盜取、掠奪、在脅迫下出售,或由無權者贈與。案件將由雙邊科學委員會審查,獲批准後交由國務院最終裁定。
法案適用時間範圍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至1972年《保護文化遺產公約》生效為止。1972年後的文物案件則須經民事法院審理。文化部強調,軍事物品、公共檔案及合法考古挖掘成果不在歸還範圍內。
目前,法國每次歸還文物均需制定特別法律,導致進程緩慢。自2017年以來,僅30件文物被歸還至少數非洲國家。近日,象牙海岸已獲批歸還一面「會說話的鼓」。而尼泊爾、義大利、貝南、象牙海岸、馬達加斯加、馬利等多國亦提出歸還申請,其中馬利與塞內加爾要求返還1890年被法軍掠奪的「塞古寶藏」(Ségou hoard)。
儘管去年法國國會一致通過兩項關於納粹掠奪藝術品及人類遺骸的歸還法,殖民時期遺留的爭議性問題仍極為敏感。參議員皮耶‧烏祖利亞斯(Pierre Ouzoulias)批評政府匆促推動複雜議題,並要求設立由學者、律師及國家代表組成的「常設科學委員會」以避免歸還決策被外交利益操控。

實驗劇場先鋒勞勃.威爾森辭世 享壽83歲
美國前衛劇場大師、劇作家及視覺藝術家勞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於2025年7月31日在紐約Water Mill的家中安詳辭世,享年83歲。其創立的Watermill Center證實,他因「短暫但急性病症」離世。
威爾森以顛覆傳統的舞台語彙聞名,1960年代末成立 Byrd Hoffman School of Byrds,開啟實驗劇場創作生涯。1976年,他與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合作的歌劇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Einstein on the Beach) 於阿維尼翁首演,以極簡光影、緩慢動作與非線性敘事顛覆歌劇形式,成為當代劇場的經典。他亦創作無聲歌劇 《聾人一瞥》 (Deafman Glance) 與12小時史詩劇作 《約瑟夫.史達林的生平與時代》 (The Life and Times of Joseph Stalin),並執導莎士比亞及契訶夫多部經典劇目。
除劇場外,威爾森在視覺藝術同樣成就卓越,1993年以雕塑作品榮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亦跨足多領域合作,與Tom Waits、Laurie Anderson、Tilda Swinton及Lady Gaga等眾多一線明星攜手,將其影響力擴展至音樂與流行文化。
威爾森曾獲 1971年Drama Desk獎,1986年入圍普立茲劇本獎,並於2013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獲得 奧利佛最佳歌劇獎。Watermill Center在聲明中讚譽:「自1960年代以來,他的作品觸動並啟發了無數藝術家與觀眾。」相關追思活動將於近日公布。
勞勃.威爾森的辭世,標誌著當代劇場一個重要時代的落幕。他以光、動作與空間編織的獨特語言,將持續啟發後世創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