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工作團隊,在中國信託南港金融園區的P1公園,如火如荼地展開為期4週的安裝工程。《雲城市:HAT-P-12》是阿根廷藝術家薩拉切諾的代表計畫「雲城市」系列中最大型的委託案,與中國信託三幢環峙如「山」形的玻璃帷幕建築遙遙相望,由12個多面體的模組(modules)組合而成的鏡面,將天光雲影,周圍的大山綠意盡收眼底,《雲城市:HAT-P-12》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一顆會發亮的鑽石,令人炫目。
《雲城市:HAT-P-12》作品已於日前竣工,待最後拆除鏡面的保護包裝後,即可反映出天地與周遭的景象,必定更加迷人。(中國信託提供)
繼3月份國際知名藝術家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大型球體裝置進駐中國信託總部後,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知名計畫「雲城市」也在8月底於P1公園安裝完工。這件8.6×4.8×4.2公尺的多面體結構,是中國信託銀行最後一件進駐南港園區的大型公共藝術品,為現代感十足的金融園區再添一處美麗的風景。
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的閃爍金光的球體位於B棟大樓一樓開放空間,成為另一處風景。攝影|陳意華
中國信託金融園區於2012 年落成,當時因為需要藝術品妝點總部,2013年啟動大型裝置藝術採購計畫,目前銀行已購入30幾件藝術藏品,其媒材種類多元,涵蓋了繪畫、雕塑、錄像、數位裝置等。除了大樓展廳的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與知名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外,位於室內外的園區公共空間也擺放4件知名藝術家的大型裝置作品,更成為往來遊客的吸睛焦點。其中不乏知名大師如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的閃爍金光的球體,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大南瓜,日本藝術家團體TeamLab的數位藝術裝置,以及薩拉切諾的「雲城市」。
德國知名藝術家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向對抗納粹暴政的猶太詩人保羅.策蘭致敬的作品,狂放的筆觸與哀淒的色彩,打動觀者的心。攝影|陳意華
知名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 的《大教堂一》,在光影的映照下散發著沈靜、神秘的氣息,令人震懾。攝影|陳意華
位於illy coffee旁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銅雕大南瓜,尺寸241×235×235公分,黃銅墨黑圓點與木頭地板的色調相呼應,為視覺帶來獨特的感受。攝影|陳意華
在歐美大型銀行中,藝術品收藏一直是私人企業重要的目標之一,目前在藝術品典藏上有口皆碑者如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UBS),由於收藏逾20年的歷史,擁有了上萬件的豐富藏品,為企業資產創造了無形的價值。雖然台灣企業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和贊助十分熱衷,但企業願意斥資引進國際知名的公共藝術品的案例卻不常見。目前中國信託銀行的藝術品典藏方向,以美術館典藏的當代具知名度的中生代藝術家為主,作品價格必須在合理範圍內。中國信託銀行藝術品規畫主要目的是希望藝術走進生活,培養員工的審美意識,進而提升文化藝術涵養,引進大師之作則是希望在開放的公共空間,讓每個人都能走近參觀,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年輕創作者在不用花大錢出國下就能欣賞到知名藝術家的精彩之作。美感經驗的累積,是培養美學品味和鑒賞力的最佳方式,公共場域即是美學視野的實現。
雲城市發想與創作概念
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的薩拉切諾,原本是一位建築師,後來跨足藝術領域,成為享譽國際的知名藝術家。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德國杜塞道夫K21Art Collection博物館建造的《軌道上》(In Orbit)。這件大型裝置由鋼索結構撐起6個球體(sphere),高低起伏占了3個樓層的高度,懸浮的鋼索宛如蜘蛛網層層的包覆一座飄浮在空中的微型城市,充滿史詩般的超現實景象令人驚豔。薩拉切諾的創作核心,以關注人類未來居住環境為主,並以蜘蛛編織棲息空間的概念,創造出微型的科技都市,由於其作品多以「計畫」形式呈現,並與來自各地的專業人士進行跨領域的對話,包括物理學、工程學、太空學等,涵蓋層面之廣令人咋舌,過去十年來陸續與麻省理工學院(MIT),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等知名科學機構合作。薩拉切諾2003年與2009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同年榮獲卡爾特獎(Alexander Calder Prize)。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博物館、藝博會、雙年展等展出,最近甫結束上海雙年展、韓國光州三年展等展出。
「雲城市」是藝術家的代表系列之一,從2009年發展至今,創作概念源自於薩拉切諾長年以來對宇宙現象與自然界的蜘蛛網觀察。而HAT-P-12指的是距離地球465光年的行星系統,是藝術家對未來生活環境的想像。對藝術家而言,這件《雲城市:HAT-P-12》是同一尺寸中最為精緻複雜的一件。2012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曾展出過一件「雲城市」作品,此作被安置在大都會博館館外的屋頂上,並以透明的玻璃呈現。不過它與《雲城市:HAT-P-12》不同之處是技術上的差異,大都會博物館的雲城市必須將玻璃的大型球體越過布魯克林橋才能擺放在博物館的頂樓,而《雲城市:HAT-P-12》則是在蜘蛛網絡(net)精密的複雜度上傷透腦筋。對藝術家而言,蜘蛛是最偉大的建築師,蜘蛛的習性和結網方式是他的靈感來源,作品中其複雜的鋼索結構即是源自於此,因為蜘蛛絲結出的網絡彼此相互牽動著,這也象徵人類世界擺盪的人際網絡。目前薩拉切諾位於柏林的工作室,特別成立了研究各類蜘蛛的部門,近年來他在蜘蛛生態研究之外,並深入太陽系研究計畫。
頂著大太陽辛勤工作的托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工作團隊,進入安裝「雲城市」第二階段,正在將複雜的鋼索扣緊,每個模組宛如一座銀河系的小行星。攝影|陳意華
藝術品安裝過程的考量
安裝《雲城市:HAT-P-12》的工程十分浩大,除了在P1公園進行大規模整地外,安裝程序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先架設12個重達幾百公斤的大型模組和鏡面,第二階段則由另一個團隊以手工方式將鋼索接起來,因為每條鋼索的長短不一,必須用號碼相互對應,並且將之連結起來,精細程度難以想像。公共藝術品除了作品須具備親和力外,因為安置於戶外也必須考量到外在環境的變化。負責來台安裝的工作室團隊表示,每一次的計畫都會先行製作好一比一大小模型進行各種狀況的測試,看作品能否承受戶外環境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這次在安裝過程中恰巧遇上尼莎颱風來襲,正是一場自然災害的大考驗,很顯然的,作品安然過關。
首次來台的托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工作團隊Sebastian、Desirée、Christopher以及Alex,對台灣的大山印象深刻,因為在柏林看不到深山縱谷的景致。目前工作室團隊人數已高達八十幾人,且紛紛來自不同國家和專業領域。攝影|陳意華
中國信託在挑選藝術家方面,籌畫了兩年多的時間,除了薩拉切諾外,尚有丹麥藝術家Jeppe Hein的戶外噴泉裝置,以及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荒謬卻有趣的「胖瘦房子」系列,不過因為公共藝術品擺放在戶外,最後皆因台灣多變的氣候以及場地的排水問題等因素作罷。而薩拉切諾的雲城市計畫,與中國信託建築群的設計理念契合,成為這次最棒的選擇。工作室團隊也笑著表示,中國信託總部獨特的建築設計概念,很適合發展蜘蛛絲的作品,蜘蛛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建築師,只要幾個點確立即能打造一個堅固的結構,如果12個模組能再擴增,讓蜘蛛絲包覆著整個建築,想必可預見一座高高懸掛在空中的雲城市。
公共藝術 美學實踐的場域
《雲城市:HAT-P-12》為觀眾帶來了認識世界的全新感官體驗,它的互動性不在於玩樂或趣味,而在於大量的鏡面映照出週遭的環境,豐富觀者的視覺經驗,還有具穿透性的多面體結構,讓我們看到蜘蛛網絡所形成的複雜結構。當觀眾走進作品的中央,會感受在鏡面與光影的反射下眼睛所見到的變化,周圍的自然景致被捕捉下來,每個人的視角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不論你如何移動身體,天空就在你的眼前。雲城市所帶來的是觀者與環境之間的視覺和心靈的饗宴。
TeamLab作品互動性強,地板上會動的魚兒吸引小朋友與之追逐嬉戲。攝影|陳意華
漫步在南港中國信託總部園區,可說是一種莫大的視覺享受。在A棟有日本藝術團隊TeamLab互動性強的數位藝術裝置,將生生不息的四季更迭帶進觀者的心中,而五彩繽紛的地板則是以大數據概念衍伸而來,透過電腦程式即時運算模擬自然界的隨機變化,開啟藝術的種種想像。現代主義領航者的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極簡抽象的女體雕塑;在B棟建築大廳則有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閃著金光的大球體,高高懸掛大樓的頂端;與德國表現主義大師的基弗向對抗納粹暴政的猶太詩人保羅.策蘭致敬的作品,狂放的筆觸與哀淒的色彩,打動觀者的心,而懸掛在對面的是以宏觀場景、鮮麗色彩與豐富細節聞名的攝影家古爾斯基的《大教堂一》,作品中捕捉了人們在教堂拍照的情景,在巨大瑰麗玻璃窗和在教堂拍攝的人物,在光影的映照下散發著沈靜、神秘的氣息,令人震懾。除了國際知名大師之作外,中國信託也收藏不少台灣藝術家之作,如2009年中國信託金融園區開工動土,挖掘地基時發現巨型樟木樹幹,園區落成後便邀請藝術家利用台灣國寶的肖楠木雕刻出象徵中信金控前董事長辜濂松喜愛的百合,此為台灣藝術家楊北辰的木雕《森之百合》。
藝術在生活之中,藝術在工作之中,南港園區隨處可見的知名公共藝術品讓員工或往來的遊客在細微之處,看見光亮。藝術之美就在於此,美學教育的實踐場域,不是在高談闊論的殿堂,可能是某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可能是某個驚鴻一瞥角落,走進園區你會在日常生活裡體驗美感難以言喻的魅力。
中國信託大樓內部的錄像裝置是藝術家詹妮弗.史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的《火星之旅》。攝影|陳意華
Tags
陳意華( 11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