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5倫敦亞洲藝術週

2015倫敦亞洲藝術週

身為全球老牌的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以下簡稱為AAL),自十八年前創立以來,…
身為全球老牌的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以下簡稱為AAL),自十八年前創立以來,一直是歐美地區舉辦同類活動的領導者。無論從籌畫組織、營運策略到市場宣傳,各方面都極具眼光出手非凡,而受到買客藏家的讚許推崇。在過去數年間,因應中國經濟繁榮的熱絡情況,AAL的展銷活動大多都是以古董文物為經營大宗,但就在這一兩年裡卻出現不同的銷售現象。若以今年為例,許多參加AAL的知名古董商和藝廊,紛紛推出當代華人的藝術創作。
這股新興的市場風潮是否會在英倫地區,或甚至於歐美國家繼續延續下去,值得未來加以關注。
高行健《遊行者》.紙本水墨.81×110 cm.2013。
水墨繪畫新趨勢
資深著名的中國藝術古董商Eskenazi,繼去年推出當代畫家李華的展覽後,今年再度陳列水墨藝術家劉丹的精品個展。儘管本次展作只有十幅,但件件都是屬於博物館級的典藏珍品。擅長用工筆水墨來描繪自然景觀的劉丹,這次以個人的幻化奇想,描寫名山靈石外觀,而達到唐代張彥遠所稱之「窮神變,測幽微」的高深境界。展場中的焦點巨作《縐褶被重新確定》,創作靈感則是來自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現存的珍稀素描《聖本尼迪克接受門徒莫瑞絲和普拉西德斯》(Saint Benedict Receiving Maurus and Placidus)。該件尺幅超過6平方公尺,畫家選擇以中國山水表現來回應西方人物素描,意在以東方「無形」理念來貫穿藝術與哲學間的相互辯證。 近年來在英倫藝廊界中聲勢日漸茁壯的Aktis Gallery,手頭代理的華人藝術家眾多,包括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和王克平等人。
曲磊磊《雷鋒》. 紙本水墨. 171×91 cm.2012。
今年為了再次行銷海外華裔藝術家的作品,而隆重推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個人抽象畫展。儘管高氏在訪談間極力強調個人與中國政治的斷裂,但他展出的黑白水墨作品,仍傳達出一種屬於中式老莊思想的夢境景象。正如藝術家所指出:「水墨不像油彩那樣,創作的可能性尚未被全部古典及當代作品所窮盡。筆觸自有光和影在其中湧動,是從畫家心靈最深處勾起,模糊又難以言喻的身影與記憶。」在藝術融會貫通中,高氏恪守繪畫的獨立性,使水墨的現代性得以繼續推展和延伸。
這種當代實驗水墨的突出性格,也可在Rossi & Rossi的馬德升個展中見到。這批畫作是藝術家在1978年至1987年間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木刻版畫和抽象水墨。作為中國當代第一批藝術前衛份子,馬德升對傳統的看法是採取批判且自省的態度。他主張藝術有其自主性,絕對不是為了政治服務。因此在他的早期木刻版畫裡,出現的主題風格皆為真誠坦率毫不做作。自1982年後,藝術家開始使用水墨媒材,創作出一批抽象女體和山水景觀。此時的畫風大膽墨色淋漓,試圖在中國傳統和西方理念間找到平衡點。這些純粹的黑白色調,共同呈現馬氏桀驁不馴的個性特徵。
馬德升《無題》.紙本水墨.69×92 cm.1986。
星星畫會典藏展出
在AAL舉辦期間,大英博物館也陳列館方近期的典藏品,其為馬德升的一套木刻版畫和曲磊磊的兩幅大型水墨掛軸。馬、曲兩人皆為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北京「星星畫會」的核心人物,而該畫會也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啟蒙先驅。在那時政治氛圍肅冽的嚴峻環境下,星星畫會的成員試圖舉辦展覽強調藝術自由,但無端受到有關單位的打壓阻撓。然而這股主張創作自主的自由理念,卻很快地在全國各地引發共鳴,興起一場藝文界的春天革命。此種強烈的藝術形式與思想,在馬氏的版畫作品中隨處可見。而幾十年過去後,現在依然可在曲氏的筆墨中,發現這股撼動人心的視覺力量。
甘道甫《聯繫1》. 青花陶瓷. 41×51 cm.2013。
當代陶瓷創作
其實華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這次在AAL當中並非只限於水墨、版畫等作品。來自紐約的Fitzgerald Fine Art藝廊今年便主打甘道甫的陶瓷創作。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的甘氏,一直專注於當代青花陶瓷的多元發展。
他利用淡雅素潔的青花色調,在白瓷底面上繪製極具詩意的抽象圖畫,而引起不少西方觀眾的注意。與此展期同時,Pace London 也推出同樣在景德鎮工作和生活十數年之久的劉建華陶瓷裝置,這也是藝術家的首次倫敦展覽。在展場通白的背景空間下,展示數件以陶瓷來創作且深具實驗性的雕塑作品,凸顯傳統媒材與當代現實之間的對話關係。
馬德升《自畫像》. 木刻紙本印刷. 69×57 cm.1979。
綜觀以上所介紹的幾場展覽裡可發現到,雖然這些西方古董商和藝廊選擇當代華人創作為行銷主軸,但細看這些作品的表現風格與創作形式,都還是與中國傳統有著深厚聯繫。例如水墨運用、陶瓷媒介或是老莊禪意等手法和概念,都幾乎來自中國往昔的傳統習慣。這些藝術家無不試圖在當代時空之下,通過古老工藝的挪用與轉換,對眼前社會提出反思和陳述個人心靈感悟。由此亦可看出這些商家業者的共同品味,更透露現時倫敦亞洲藝術市場的最新趨勢。可以說透過今年AAL活動,以中國傳統為尚的當代華人創作,已逐漸蔓延於本地市場。
劉丹《縐褶被重新確定》.紙本水墨.200×301 cm。
林逸欣( 7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