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璇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2012至2018年1月於台南運作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現為自由撰稿人。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編輯作為思想方式】「我們在南方發聲」:速記1990年代以高雄地區為核心的藝術媒體發展
1980年代末,隨著政治解嚴所迎來的社會與經濟開放,房地產開始上揚至顛峰,股市狂飆至上萬點,同時,1988年臺灣替代空間...
揭開城市的孔隙:2019年臺南藝術節的「場域特定」視角
2019年的臺南藝術節,以「穿越看不見的城市」為開展觀點,透過「城市探察」、「城市傳說」、「臺南製造」、「劇場限定」、「...
裂隙的縫合與重啟:「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
台南市中心的鐵路沿線,最近正在經歷一次景觀上的劇烈變動,即因應政府執行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最終決議採用「東側施作」(...
社會運動的展示驅動力:「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
近期適逢廣受國際矚目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展現香港市民對於自由遭受侵蝕,不斷積累的憤怒與憂懼。而在台灣,長榮航空罷工運動...
開啟純粹性之外的精神性疆域——高雄「弔詭畫廊」六年
弔詭畫廊在今年迎接其階段性告別的最後一檔展覽「Close」,展題直接作為畫廊即將熄燈的對外宣告,讓弔詭畫廊作為一個以展覽...
文史的借力與地域的回聲:近年台灣藝術節現象短析
這類藝術計畫,多以環境、自然、人為名,一方面也顯見受到日本大地藝術祭的發展成效,所間接影響並帶動此類藝術節在台灣不間斷發...
專題|台南公、私藝文空間生成與演變樣態概述
今日,不同於1980年代只有文化中心的台南,台南市正式擁有一座台南市美術館,更讓人期待其立基於民間各式多樣的藝術樣態,挖...
是觀點的歸零還是架空?迎接台南市美術館的禮讚與榮光
如今,在間隔半世紀的今日,斥資17億元的台南市美術館,回到展覽的現場來對應這些話語,這幾段看似慷慨激昂、真摯動人,對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