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俞平
1986年出生於南投,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作品從關注台灣的歷史背景與現代性發展出發,觀察地景與人的記憶,感受區域與人的關係,以此構成作品的基調。
郭俞平的作品,在歷史的觀察中,也處理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歷史的關係,以錄像、裝置或繪畫等方式,描繪現代性如何被視為進步的概念,卻在成為主宰主流時,又形成種種遺緒殘餘。一方面穿透家族與政治,探尋集體意識與既有之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轉化為具有詩意的敘事體,形成自己生命的面貌。
近期展覽包括: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鳳甲美術館,台北,2017)、熱帶氣旋(關渡美術館,台北,2017)、小黑書—郭俞平個展(谷公館畫館,台北,2017)、伏流.書寫(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7)、破碎的神聖(台北當代館,台北,2017)、2016年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6)、即將消逝的瞬間-關於時間的六種視野(台北當代館,台北,2016)、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5)、中山高—郭俞平個展(谷公館畫館,台北,2015)。
郭俞平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北。
線上展廳
相關報導文章
2024.11.11
多重時間中的「她」傳:「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2023.08.30
聚散.對話.交集,「我們在此相遇」一同回望起點
2023.07.17
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非)觀光旅遊指南與陰性視角
2023.05.31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2023.05.05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展歷史與當代人權議題的對話
2022.03.28
從「暫緩」到「終止」,再「重新提案」:北美館撒古流案46天緊急事件幕後
2022.02.03
撤銷撒古流代表資格後,北美館提新案不缺席威雙展台灣館
2022.01.21
女兒們的語言:郭俞平「Daughters」,以及噤聲的女兒們
2020.03.05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底栖族
2020.02.25
2020當代館年度展覽公布,新任館長駱麗真持續推動前衛體質
2019.09.20
我們都是副本人,「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
2019.07.19
沿著塑造台灣當代藝術的少年時期一路走來:「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
2019.01.21
馱著手信的精靈——談2018年台北美術獎
2019.01.17
2019年初最期待的藝術盛事!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正式開展,迅速一睹全球頂尖畫廊
2019.01.11
從台灣境外國際藝博元年看台灣畫廊特質新象限
2018.12.20
「2018台北美術獎」得獎名單出爐:王連晟以《閱讀計畫》獲首獎
2018.09.27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散步去嗎?一首具體存在而又虛幻的詩:哥倫比亞記行(下)
2018.09.18
燒不盡 、「湠」無窮:「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
2018.08.14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繫繩的末端:哥倫比亞記行(上)
2018.08.13
在新威權的紀念堂裡——評「家庭備忘」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2018.07.31
我們的位置永遠是土地的:「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名單發布
2018.07.18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郭俞平越南筆記
2018.06.21
專題|一樣的月光下如何瀟灑走一回?從「家庭備忘」展談起
2018.04.04
災變下的社會參與藝術與記憶工程建構(一):港千尋x撒古流
2018.01.25
反芻與召喚 台灣錄像藝術中的歷史轉生術
2018.01.23
「M空間」2017 FORMOSA 雕塑雙年展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