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狷夫

傅狷夫 (1910-2004)

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本名抱青,字覺翁,號署名狷夫,別署野客、雪華村人、淡墨先生。心香室主。入杭州西冷書畫社師事王潛樓先生,專攻山水七年,臨師稿與古人名蹟。抗戰期間避居巴蜀,並請益於陳之佛(1898-196),悟敷彩之道。來台後歷任政工幹校、藝專、國立藝術學院等教職,並任全國美展、省展等評審。著有《山水畫法初階》等書。對於水墨繪畫抱持繼承以創新的精神,[1]強調時代性。

[1] 十之先生曾表示傅狷夫的創作精神在於:「…要從陳跡中吸取精髓以光大前規;從古法中尋求淵源以開創新機。」原載傅狷夫,〈心香室書譚〉,暢流半月刊,5卷12期,1952.08。同註341,頁158。

傅氏創作經歷傳統筆墨的訓練,在巴蜀期間已發展出融合古法與寫生的功力,將傳統皴法與現實山川景致融會,捕捉不同環境的特定景觀風物,故而三峽的激湍險峰和峽谷、桂林的石灰溶蝕地形俱一一入畫。

來台後海島壯麗的海岸風光、高山雲瀑又是另番風貌,雲海環抱的峰巒、巨濤拍捲的岩岸等奇景也紛紛羅致入傅狷夫作品中成為壯闊的畫境,由於台灣的山多竹樹覆蓋,少見石面,因此傅狷夫從自然觀察寫生中創出塔山皴、裂罅皴等皴法作老辣勁拔的勾勒皴擦,[2]展現台灣硬質的高山情貌,以及先點後皴、直點法等技法,表現樹林茂密的台灣山林景致,復以淡墨色彩暈染,立現山林海濱的雲水蒸騰、雄偉氣勢。

此種山水形貌深深影響藝專學生的風格,被稱為「傅派山水」。藝術史家傅申曾言:「狷翁在畫史上的傳承上有一個特殊地位,他是將傳統的中國畫法,活用在台灣的自然山水上,然後使其在台灣生根孳長的重要環節。」[3]

[2] 蔡文怡,《雲濤.雙絕.傅狷夫》,台北市:雄獅,2004,頁82。

[3] 傅申,〈雲水雙絕 裂罅無儔〉,《傅狷夫的藝術世界:論文集:傅狷夫文存 評介文錄》,台北市:史博館,1999,頁162。

相關報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