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芝
文章節錄自《斷接重構:楊世芝的藝術轉變》王嘉驥
楊世芝舉中國傳統的醫療觀為例,指出身體是一個自成宇宙的生命整體;並以中國書法為類比,說明從一個字的筆劃到行氣的對應關係,乃至於通篇書寫的完成,就是從局部的小整體到全部的大整體的美學。藉助於中國傳統的身體觀和藝術觀,楊世芝創作的形式也在1990年代末期出現極大的轉變。
她具體建立了一套結合塗鴉與拼貼的繪畫工序,甚至告別了油畫與壓克力作品。改以水墨媒材創作,她在宣紙或棉紙上恣意揮灑筆墨及用色;有時,也在相同的紙本畫面上,混搭鉛筆、水溶性碳筆、蠟筆等各種線條。
塗鴉是為了解放心、手的控制而作,本身不帶意圖,無具體目的,不為概念而存在;所以,談不上完成與否。楊世芝指出,經過兩三個星期的累積,她將一張張塗鴉翻面過來,以剪刀恣意裁剪出大小不等且形狀各異的碎片。面對擺在眼前的空白畫布,她估量著如何從滿地的斷簡殘篇,揀選出某個偶合於刻下心思或念頭的片段,將筆墨拼貼上去。
楊世芝的拼貼是一個反覆琢磨,持續修改、覆蓋、增疊的過程。儘管應該存在無限多的形式可能,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美感根源、意識運作,或是文化深層結構,引導了她的畫面構成?2004年迄今,山水、樹石、花卉之類的大地意象聯想,一直都在她畫中明顯可見。不難推估,潛藏在她「整體觀」創作美學背後的重要精神動機,就是回歸她自身所屬的文化根源。
楊世芝改以個人內在靈視為造景之源,非物質性的精神空間成為美學追求。重訪書畫和水墨藝術傳統,她似乎更希望從現代與當代創作的視野,增益水墨的表現方式。解構之後的再構,不是為了折衷或修正,而是建立適情適性,合適於表達自己,同時又能與傳統橋接的創作新徑。
正如「整體觀」注重的是一種生態的有機性,強調連貫的循環,現代與當代的藝術家應當也能從傳統擷取養分,厚植自身的文化涵養與審美底蘊。很明顯地,楊世芝與傳統重新建立關係以後,反而更能遊刃有餘地另闢蹊徑,以獨創的新法表達個人的藝術詩學。
相關報導文章
2024.11.11
多重時間中的「她」傳:「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2023.10.19
ART TAIPEI 2023台北藝博VIP搶先看,精選18家必逛畫廊展位
2023.10.12
風景的魂魄—赤粒藝術202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
2023.01.31
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開展,展現當代書藝新視野
2022.05.05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8:恍─拒絕領域的另類現象
2022.01.11
流光變奏:安卓藝術4.0的穩健新局
2022.01.03
【異評】藝術史與藝術市場史(I)
2020.10.20
當代逃逸路線——赤粒藝術2020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0.03.18
亞洲最頂級藝博躍上虛擬空間,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開展前亮點預報
2020.03.14
香港巴塞爾項目展與非常時期的因應之道:以安卓藝術為例
2019.10.17
2019 ART TAIPEI「光之再現」正式登場,重點畫廊搶先看(上)
2019.09.19
徘徊於建制中的形式與意識:從二戰終結到冷戰終結的海外藝術行旅之路
2019.08.26
楊世芝「整體的自在」── 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2017.07.13
聲東擊西 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
2016.11.12
台北藝博會快訊
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