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鐵州
呂鐵州(1898-1942)
男,桃園大溪人,本名鼎鑄。幼即嗜畫。一度入台北工業學校就讀,因肺結核輟學,遂於台北太平通新媽祖宮口(今延平北路)開設刺繡舖,由於圖樣生動活潑,頗受青睞。「台展」開辦之初,以「百雀圖」一作參展,但嚐落選滋味,第2屆仍再敗北,乃而赴東瀛求師,入京都市立繪畫學校日本畫科,並拜福田平八郎(1892-1974)和小林觀爾為師,研習正統膠彩畫和進行寫生訓練。自第3屆台展〈梅〉獲特選第一席後便接連入選。返台後於台北大稻埕設南溟繪畫研究所。[1]
[1] 傳授弟子廖立芳、呂孟津、呂汝壽、薛淇祥、黃寶福、林雪州、黃華州、柯深州、游本鄂等人,均在台展、府展以及終戰後的省展中有優異的表現。同註25,頁128。
呂氏作畫態度嚴謹,他以「一顆顆的小石頭,不是用塗,而是用沾滿顏料的筆,在畫面上敲打而凝成的」[1]勉力精神進行創作。作品多為觀察入微、精緻細膩的花樹鳥禽。對於題材選取十分慎重,透過對實物的細膩觀察與寫生,使作品「表現出一股散發自大自然生命的蓬勃朝氣」,充滿親切的感染力。除花鳥外,人物與風景亦有極佳表現。
謝里法曾評道:「……由於呂鐵洲對物體的形有過很苛的要求,……使他能對他週遭環境觀察入微,進而把握到台灣熱帶景物的特色,表現台灣鄉土的美。儘管他所使用的是東洋畫的技法,但所呈現的一景一物比起所有傳統水墨畫和空靈稚氣要更加親切而實在。」
[1] 莊永明的台灣古早味網站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diary/d-0924.htm
相關報導文章
2025.01.16
破除藝術「偽知識」: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側記
2024.11.04
喧囂的孤獨——關於臺灣膠彩畫的三個提問
2024.09.10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中的第三方?臺展中的「華僑」
2024.05.28
對國立臺灣美術館「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的三個疑問
2024.05.17
2024梅樹月:歡慶臺陽美協成立90週年,裸婦作品「春色無邊」引爭議?
2023.06.19
【博物館的臉:機構社群行銷】如何思考藝術史展覽的社群企畫
2023.05.01
【國美館35周年】跨世代200件台美典藏精選展:與館內策展人黃舒屏、賴駿杰有約
2022.09.09
千里共嬋娟:藝術中的中秋
2021.10.04
謝木流:末屆府展的藝術過客
2021.10.01
走向世界:北美館響應文協百年,再現日治時期經典畫作
2021.01.13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2021.01.06
以影像作為歷史書寫,「藝術很有事」:想像一檔藝文節目更優質的格局
2020.04.22
愛臺灣,從愛臺灣藝術家開始!
2019.03.19
在西本願寺遺址上開啟舊日台北時光與文物記憶
2016.08.08
8月14日舉行2016正德夏季拍賣會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