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淞

奚淞(1947-

男,生於上海。國立藝專美術系畢、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巴黎版畫17工作室修業。自法返國後擔任雄獅美術、漢生等雜誌主編、執行輯編,投注心力於鄉土美術與兒童教育的推動。另撰寫報紙專欄「手藝人」(中國時報)、童書《三個壞東西》、小說《盛開的扶桑花》、散文集《三十三堂札記》、畫冊《自在容顏》、《光陰十帖》等書。

奚淞興趣廣泛,舉凡實驗性的前衛藝術、版畫、水墨白描、油畫都有所涉獵。藝專在學期間與黃永松(1943-)、姚夢嘉(1943-97)等人,組成以存在主義思潮為依歸的Up畫會,實驗各種前衛藝術: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實驗電影無不嘗試。留法後,激進的心反而沈澱下來,開始創作描寫街頭流浪藝人的寫實金屬版畫。

1975年回到台灣,奚淞透過雜誌、報紙等通路,散播「藝術來自生活」的理念,呼籲藝術家關注自身存在的土地與生活,掀起1970年代的文化尋根熱。這時期他以一系列描寫社會各階層人士、自然生態環保事件為對象的黑白木刻版畫,吐露其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具體表現了人們在社會與環境急速變遷中的希望與失望,鄭惠美稱譽這一系列作品是:「…極為社會寫實的珍貴時代見證」。[1]學佛的經驗,更促使他在創作上表現對內心的無限追尋,從水墨白描觀音的〈自在容顏〉,到以油畫樸實捕捉靜物與光影時間細微轉移的〈光陰十帖〉(圖171-中),再至以印象派式風格描寫佛傳故事的〈大樹之歌〉風景畫,奚淞在這些創作中追求「光與寧靜」的內外交互映照,[2]同時也傳達了自身生命與藝術間的互持關係。

[1] 鄭惠美,〈奚淞—回歸鄉土的覺醒,耕耘心田的覺照〉,《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鄉土寫實繪畫》,台北市:藝術家,2004,頁48。

[2] 「光與寧靜」出自奚淞創作自述。同註8,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