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泥藝術

  • 公眾展期

    2022.05.20-22

  • 貴賓預展

    2022.05.19

  • 地點

    台北世貿一館

  • 展位

    c07

瀏覽官網

采泥藝術將於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C07展位精彩呈現七位藝術家:霍剛、李光裕、楊北辰、宋曉明、董承濂、王淑鈴及來自英國的柏丹(Daniel Pulman)等人的最新系列創作。

這幾位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其藝術實踐範圍涵蓋了幾何抽象、現實主義油畫、雕塑和動態科技藝術裝置,他們以獨特的視覺語彙及風格,不斷地在其藝術歷程中樹立里程碑,作品亦於海內外廣泛展出,如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機構、海外藝博會等,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相當活躍。

此次展覽將展出霍剛2020年創作的標誌性大型作品,霍剛以大膽新穎的色彩不斷探索幾何抽象表達的新可能性;甫於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結束個人大型戶外雕塑展的知名雕塑家李光裕將帶來2021年的最新作品,其人物造型透過獨到的空間語言,展現了體態的輕盈與活力;楊北辰的作品擅長以精微的手工雕刻與繁複的擬仿著色,創造出真偽難辨的木雕作品,新開創的古籍系列以其細膩刀法探觸古籍作為知識載體以外,在幽微的隱晦與細膩中訴說歷史的曾經;宋曉明2021的幾何系列透過畫布上虛構的安排,幾可欺騙觀眾眼睛的膠帶形象,強烈吸引觀者進入一個視覺上的實體/虛幻世界;董承濂最新Divine Moments 系列,以裝置的奇幻力學,探索重力的概念,呈現超自然的視覺效果與互動性,為觀者打造匠心獨運的沉浸式藝術;王淑鈴長年透過她的繪畫 傳達個人經驗與外在風景之間的深沉思考,此次新作呈現最新抽象語彙,畫作中的「光」以淡墨的色彩,在巨大、充滿動能的筆勢縫隙中輝映;來自英國的柏丹現居於台灣,長期透過旅行觀察在地景致風貌與風土民情,並在繪畫中以堆疊豐富的色彩細膩地呈現人物和自然景色的生動樣貌。

采泥藝術希冀在2022台北當代盛會中,能透過七位藝術家最新創作系列的呈現,體現其如何發展個人內在蓬勃的創作驅力,結合東西方不同的藝術視野與創作,予觀眾一同深入參與國際藝術交流與對話。

藝術家

霍剛

1932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來台並師從李仲生,1964年前往義大利米蘭,並展開長達50年的旅居生涯,直至2014年才返台定居。

作為台灣知名現代藝術團體「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霍剛跳脫學院派創作風格,致力於推動「台灣現代藝術運動」,成為其代表人物之一。

霍剛,抽象2020-034,2020
霍剛,抽象2020-005,2020
霍剛,抽象2020-010,2020
霍剛,抽象2020-027,2020
霍剛,抽象2020-021,2020

藝術家

李光裕

1954年生於台灣,70年代中期在台灣完成學院雕塑訓練後,負笈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習西方雕塑技法與理論,師承著名雕塑家托雷多並取得碩士學位。2020年於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的雲霧林(Cloud Forest)舉辦個人大型戶外雕塑展《李光裕的祕密花園》。他的創作在雕塑語言的基底層面,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
李光裕,飛鳥,2021
李光裕,水月,2021
李光裕,空花,2021

藝術家

楊北辰

楊北辰為華人當代藝術中超級寫實表現的代表性雕刻家,作品皆以整塊原木為材料,透過精微的手工雕刻與繁複的擬仿著色,藉由木雕來探討「寫實」,既透過高度的技術來構成作品的形式語言;卻又必須將目之所見的技術去庸俗化,並賦予真實、必要且深刻的意義。2021年創作的白色的古籍-其色彩與形體的脫離,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脱離、生與死之間的生命脫離、當下與未來的認知脫離以及個人與家人之間的生活脫離。期望使觀者獲得感性的心理觸動,展現深沈、內斂與沈靜的謄刻文化氣息與歷史痕跡。

VIP Booth

大摩Dalmore x 楊北辰 YANG Pei-Chen
楊北辰,謄刻古籍 No. 22–聖經,2021-2022
楊北辰,謄刻古籍No.10-備忘與諮商,2019
楊北辰,謄刻古籍 No.20–莎士比亞作品集,2021-2022
楊北辰,謄刻古籍 No.19–雅克•尼可拉斯•貝林•巴魯作品集,2021-2022

藝術家

宋曉明

宋曉明1967年生於花蓮,199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完成藝術創作碩士;之後又於英國國立蘭卡斯特大學當代藝術學院(LICA, Lancaster University)取得視覺藝術博士

此次展出宋曉明的最新作品,為英國時期從事博士研究的創作實踐之延續,針對寫實主義的傳統立論與爭議提出個人的見解。宋曉明作品經常在非具象的背景前,呈現虛構的安排,幾可欺騙觀眾眼睛的膠帶,勾勒出畫面所呈現的顯著特徵,例如光與影的交互影響與變化。

宋曉明以看似極其逼真的影像,挑戰著觀眾的視覺,也傳達了某些抽象的思維。整體創作以橫跨了視覺性與概念性的寫實形式,並結合繪畫語彙中的物質性及精神性,在「真實」(the real)與「虛構」(the fictional)之間、在「認知」(the cognitive)與「想像」(the imaginative)之間。宋曉明的作品除了提供當代繪畫的另一種契機,同時也令人重新反思「視覺幻象的產生,是否正好揭示了人們對於事物表象的慣性與偏執?」。
宋曉明,之間,2021
宋曉明,變奏曲,2021
宋曉明,錯誤,2021
宋曉明,絮語,2021
宋曉明,之於,2021

藝術家

董承濂

董承濂(1973-)

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學士、美國奧瑞岡大學金工與珠寶設計系碩士。畢業後落腳於美國奧克蘭,2013年成立「studioDONG」工作室,作品多次於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出。2012年獲得美國「40 Under 40」(四十位四十歲以下具潛力藝術家)的殊榮。

董承濂是概念藝術的實踐者,擅於轉化艱澀的科學理論,幻化為令人驚嘆的複合媒材藝術作品,讓觀者在真實的體驗中思考自身、獲得療癒昇華的力量。

董承濂,神聖時刻-時光塔,2021
播放影片
董承濂,神聖時刻-圓桌,2021
播放影片
董承濂,時空,2021
播放影片

藝術家

王淑鈴

1963年出生於台灣台中,1997年獲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士學位,1999年獲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畢業後即廣受全球各地美術館與畫廊邀展,於2006年受倫敦國家畫廊邀請展出,2007年受邀展出於美國休斯頓美術館與澳洲維多利亞國家畫廊。王淑鈴更是首位獲頒美國華盛頓赫希洪美術館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2019年最高榮譽獎項的台灣藝術家。

王淑鈴的個人大型抽象作品尤為著名,主要以東方山水映對西方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基底,融合個人的情緒與意念,以大膽且揮灑的筆法搭配氣勢恢宏的構圖,幻化揮灑盡情的色彩於畫布上縱橫,在形的流動與轉化之際,體現個人沛然無盡的思緒與意念,並以全然的抽象語彙,開創一種立基於時間、空間與文化本質的交錯,根植於天地造化的藝術語境。

王淑鈴,青青草原,2021
王淑鈴,Mountain Study 2,2021
王淑鈴,Mountain Study 3,2021
王淑鈴,Mountain Language,2021
王淑鈴,雲之頂,2021

藝術家

柏丹

1975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1999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士。柏丹曾旅居於巴黎、紐約、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地柏丹以真實的細節描繪在台灣島嶼的日常,以書寫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他的畫面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觀者的心靈觸動,使觀眾如入其境,但是他的色彩使用與類似浮雕的做法,將顏色強化出立體感,改變了既有的印象。
《谷關系列》完全展現柏丹在色彩使用上獨到的厚塗繪畫(impasto painting)功力,他已不是在一般二維畫布上「繪畫」風景,而是運用油彩和複合媒材來「雕琢」景觀,因此,即便是一個寫實的風景,在柏丹的手上與畫布顏料的融合當然就有別於其他藝術家的手法。藉由感官知識接收客觀資訊分析組織,以自然為題材,以自己獨特的技法具體表現出來,但是個別的成長環境及認知不同,就會產生大相逕庭的經驗,透過心理組織後的觀點差別,讓同一個題材的作品有了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與手法。觀看柏丹畫作有一種劇場呈現的效果,即便是寫實的場景都有著戲劇的張力,一種日常的生活成為具有現實存在感的對話。
柏丹,The Violet Bather,2021
柏丹,Bather,2021
柏丹,The Bathers of Guguan,2021-22
柏丹,Man Beneath a Cliff,2021
柏丹,Untitled,2021
Tags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