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昌

黃銘昌(1952-    

男,台灣花蓮人。文化大學美術系、巴黎美術學院畢業。任教於文化大學、東海大學、台北藝術大學。

儘管大學主修西畫,黃氏在1970代卻以素描式照相寫實的水墨作品初出畫壇,1978年他以〈九份石階〉獲雄獅美術新人獎佳作。類似風格作品的取材尚有:破敗的磚場、林家花園、重大時事的反映等。

留法時期以細膩寫實的技法,表現居住空間的變化,或探討鏡面反射所透露的虛實場景等。回國後作品題材包括室內、靜物、花、公寓陽台憑欄遠眺的人物,以及最重要的稻田等對象。透過這些表現對象,在比攝影還要逼真的精密寫實手法下,呈現隱含批判的鄉土圖像;此外海洋、荷花、水牛等對象也是近年經常出現的創作題材;在佈局上採取攝影似的框景構圖,仔細將遠中近景一一納入畫面,陸蓉之就曾分析:「黃銘昌…在技法上運用到照相紀錄瞬間的凝止再現,但是他的創作精神卻更接近於北方歐洲風俗繪畫中的寫實藝術。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對待所繪景觀的一種誠信,非要將眼前所見全盤收入不可的篤忠,並且不分主從遠近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1]

通過萬頃洋面、各種熱帶植物、水稻田、椰林、香蕉樹等,各種景物的多元場域組合,黃氏的鄉土已漫出福爾摩沙的疆域,展露更具理想性的南國樂土之寓意,鄭惠美謂其鄉土板塊已成為「移動的風土」。[2]同時黃氏作品不僅營造題材的逼真寫實,更表現出受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大衛.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所啟示的「美學的視覺思維」。

[1] 陸蓉之,〈從佛梅爾到黃銘昌的「本土寫實」談:場域組合的「寫實主義」〉,藝術家,196期,1991.09,頁269。

[2] 鄭惠美,〈黃銘昌—縱情南島風土,追求極致之美〉,《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鄉土寫實繪畫》,台北市:藝術家,2004,頁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