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近十年來,如草率祭、傻瓜書日、藝術書展等小誌市集在台灣越來越蓬勃發展,「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s)也逐漸受到當代創作者與市場的關注。

在北美館出版的現代美術學報第42期《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可能》中,賴雯淑副教授指出「藝術家的書」此一概念的誕生,是受到歐美70年代觀念藝術與抽象藝術創作裡出現「類書的物件」與「書雕塑」的創作影響,當時的藝術家們進而有意識地以書作為創作和行動媒介;另一方面,《毒草》小誌的創作者路熙所撰寫的《小誌指南》裡,他則將馬丁路德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視為初代的小誌行動。

而在台灣,研究者夏菉泓指出小誌的概念在80年代隨著龐克文化引進台灣之後,於在地下與另類文化場域開始出現,實際的在地創作則可追溯至90年代開始的雜誌時代。不過,藝術家的書則是藉由學院教授們引入此一觀念,直到近年來才擴散到學院之外的創作場域之中。

隨著10年代的市集風與自造者浪潮,以及疫情影響的環境封閉,如今的小誌與藝術家的書,正在成為台灣新世代創作者們探索的物質媒介。然而,我們可以如何看待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又該如何去理解坊間如藝術書、書籍藝術、藝術家手製書…等多種相近詞彙之間的脈絡?

▍主持人|陳晞
▍來賓|邱璽民(小誌市集Not Big Issue主辦人)、蔡胤勤(藝術家書籍文獻庫創辦人)

░▒▓ 本集菜單 ▓▒░

◍ 小誌與藝術家書籍在台灣是怎麼開始的?
◍ 如今出版業年年寒冬,為什麼小誌與藝術家書籍的趨勢卻逐年成長?
◍小誌與藝術家書籍到底差在哪裡?

本集來賓

邱璽民 小誌市集「Not Big Issue」主辦人 & 設計師,2013年與小誌團隊「搖擺少女」共同舉辦了第一屆市集。

蔡胤勤 書籍藝術研究者╱獨立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實踐與批判研究博士生。 畢業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曾訪學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結業於敬人書籍設計高級研究班;目前實踐範疇與研究主題以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和攝影書為核心。

主持人

陳晞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ARTouch》企劃編輯以及2022 C-LAB 「CREATORS計畫」 年度觀察員。近年嘗試以另類的協作者身分參與展覽製作。目前關注後媒介情境與資訊時代下的視覺文化、繪畫性以及抽象化命題,亦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方法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Related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