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很有名了不是嗎?還有什麼可以談的呢?

不!不!不!這幅畫雖然現在在大稻埕隨處可見,好像稀鬆平常,但是這件作品除了高超的繪畫技巧,在台灣美術史有劃時代的意義之外,郭雪湖描繪中元時節的大稻埕街頭景象,一方面留下許多民俗學的線索,另一方面也將新舊曆中元不同的民俗實況,像是時空交錯般聚合成一個新的奇幻空間,讓我們好好聊聊這件神作吧!

其次,膠彩畫家蔡雲巖的《我的日子—男孩節》,創作於戰火正炙熱的1943年,自然畫面上的家庭景象也會出現關於戰爭的符號,特別是戰後被改為國民黨黨徽的日之丸飛機,幾乎都會被大家拿來討論二戰後的政權轉移狀態。不過有件值得討論的事情,即畫面後方神桌上沒有被帶到頭部的神明圖像,現在許多介紹文字都寫說這可能是鍾馗,但是我們跟民俗研究者張靖委討論之後,卻一口斷定,這絕對不是鍾馗!如果不是,那蔡雲巖畫的到底是什麼神呢?

除此之外,還有以端午划龍舟為主題,蔡雪溪的《扒龍船》,龍頭的龍船是何時出現的呢?以及描繪台灣民俗活動「基隆放水燈」的經典作品村上無羅《隆燃放水燈圖》又內涵什麼民俗線索呢?綜合以上眾多疑問,這次我們請到民俗學研究者張靖委來到本集節目為大家解析,一起來收聽華麗島當代藝文誌第三集,探索更多畫作的秘密!

來賓

張靖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民俗亂彈」編輯。

主持

陳飛豪 「華麗島當代藝文誌」主持人。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臺北雙年展,2019年臺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Related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