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本屆台新藝術獎即將在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隨著頒獎典禮因疫情延期,大家或許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深度認識今年的入圍作品,並思考其所反映的藝術創作現象與趨勢,乃至整體藝文生態環境的綜觀。我們究竟欠缺了什麼樣的評論與文化累積?本集邀請低嗓系提名觀察人吳思鋒與龔卓軍獻聲說分明!

兩位首先從評論人的身分位置出發,分享提名觀察經驗所帶來的刺激,並從特定領域如纖維編織創作、地景藝術節等的評論缺席,提問評論生態系的構建必要,乃至台灣當代藝術的概念可如何被再打開;接著我們藉由來賓上山下海的經驗,直面藝術資源的地域分配不均難題;而在疫情對實體展演的阻撓下,本年度卻可見多個關注「地方」的作品入圍,它們究竟呈現了什麼樣的身體感與歷史化路徑,這又可如何延伸至疫情下的整體藝文創痛進行閱讀?

本集來賓

吳思鋒 從台北搬到東部的鄉下人。在社會中劇場,在劇場中寫作。目前可見的身分是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藝評人,主以文字工作參與劇場。過去十餘年來,與柳春春劇社、足跡(澳門)、窮劇場、差事劇團等合作,主編場刊(節目單)逾十冊,希望讓場刊脫離單一作品的輔助說明功能,以有限的條件延展書寫的空間,熔接創作與論述的二分;近期的策畫、製作工作包括:「要說的都在這裡——馬華文學劇場」(2015)、「臨界點劇象錄及其經歷的時代——共學講堂03 」(2017)、「共同」的作法——劇場與社會討論會(2017)等。製作計畫包括:「第二屆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2018)、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觀念劇場-影像計畫(第一階段)」、「第二屆返身南島——亞洲行為藝術節」(2017)、「望南藝評」(2019)等。主編(與鄭尹真)《親密:高俊耀劇作選》(2019)、《起落疊•字Khí-lo̍h-thia̍p.Jī:藝陣與當代劇場專刊》(2022)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台灣書店)、《身體部署》(心靈工坊),譯有《眼與心》(典藏)、《現在之外》(典藏)等書。2013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參與包括「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誠品畫廊,2013)、「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國際錄像藝術展,2014)、「近未來的交陪」(蕭壟文化園區國際藝術節,2017)、「野根莖」(國美館台灣雙年展,2018)、「妖氣都市」(C-Lab,2019)、「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研究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爺藝文中心,2022)等展覽。2018年「近未來的交陪」獲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主持

童詠瑋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研究生,論文〈(不)持攝影機的人:論綠色小組與後綠色的影像非純〉曾獲2019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
Related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