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5月27日揭曉得獎名單!為什麼這次是他們入圍?這份名單之於藝術環境,又反映出什麼樣的整體現象趨勢?本次邀請造浪幕後的三位提名觀察人吳孟軒、汪俊彥、張晴文,來一場直球對決。

本集節目從「自我」與「他者」兩個關鍵字切入,除回應疫情所指向的「內縮」與「外延」兩股趨力,亦重探「評論」與「創作」間的關係位置。

三位首先分享「等待」好作品現身的時間感與身體感,並反向地重省加速度生產下的「平庸」。倘若評論與創作在這個時代下休戚與共,皆疲於奔命、力有未殆甚至被耗盡絞碎,前者可以如何過透書寫梳理當代的集體困境,後者又可以如何開展出更豐富的時間向度?

「累藏不住,但其實誠懇也藏不住。」三位接著強調將作品置放回「脈絡」當中進行閱讀與對話,並解析本次入圍作品,如何挑戰「自我」與「他者」的二分謬誤;無論是看見後者如何內存於前者,或從技藝功底回應經驗世界,甚或引領觀眾接近未知狀態等。

最後,三位再將此二關鍵字推展至對藝術現代化過程的再提問。台新作為一個獎項,究竟如何從不同創作媒材或思維邏輯中,評選出優勝劣敗,抑或持續被擴充與鬆動?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吳孟軒、汪俊彥、張晴文(第21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本集菜單 ▓▒░

◍ 提名觀察的視角與判準為何?如何與創作共同參與在整體藝文生態環境中?
◍ 疫情如何突顯既有的產製結構?國家資源的挹注為何反倒使疫後復興趨向平庸?
◍ 藝術評論的所看、所想與所寫的距離為何?評論人與藝術家如何同舟共濟?
◍ 創作如何從肚臍眼望向全身或世界?如何在創造自我的同時創造他者?
◍ 作品如何從本地長年積累的跨文化、跨地域、跨領域等方法中進行區辨?建立關係如何作為方法而非目的?
◍ 台新真的有特定的品味嗎?某些形式類型的創作是否會先驗地獲得入圍門票?

來賓

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汪俊彥 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張晴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主持

童詠瑋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

Related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