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PHOTO ONE’20」:在疫情下向內凝聚本地攝影藝術能量,持續健全有機循環的產業生態

「PHOTO ONE’20」:在疫情下向內凝聚本地攝影藝術能量,持續健全有機循環的產業生態

亞太藝術連線自2017年成立,去年起打造的「PHOTO ONE」品牌,面向此一產業中的形形色色的各異組成,對內進行產業培力整合,對外進行國際交流鏈結,為攝影產業建構有機的循環生態。執行董事王瑞棋分享,公司之所以願意傾力聚焦攝影這個媒材,便是考量當代藝術的面貌不斷地在改變,他期盼能投身更耗資源、更不見實質利益回收的紮根工程,為該領域創發一個可長遠累積的平台。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的肆虐,雖打亂了諸多藝文活動的既有安排與時程,卻也在大幅阻斷國際交流之餘,刺激出各式新意,並在常規中提供了一個盤點在地藝術生態的破口,綜觀全局,檢討精進,蓄勢待發。由亞太藝術連線有限公司(簡稱亞太藝術連線)主辦,邀請攝影家沈昭良擔任召集人的「PHOTO ONE’20」,在今年邁入第二屆時,即化危機為轉機,因疫情被迫自原訂之4月延期舉辦後,甫於上週末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圓滿落幕。以培力與鏈結專業攝影創作者與出發,持續挖掘更多本地潛在的創作能量,向內凝聚臺灣攝影產業之各端點,為攝影建構健全有機的循環生態。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參訪「PHOTO ONE’20」攝影市集。(PHOTO ONE提供)
專業創研與商業市場共生的循環生態
亞太藝術連線自2017年成立,在疫情襲捲之前,方於1月順利舉辦「ONE ART TAIPEI 2020」(藝術台北),而去年起打造的「PHOTO ONE」品牌,則期待以更多資源,挹注這樣一個專屬於攝影的盛會。執行董事王瑞棋分享,公司之所以願意傾力聚焦攝影這個媒材,便是考量當代藝術的面貌不斷地在改變,「拜手機之賜,攝影成為一個例行的、常態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們可以想見到,攝影的人口應是非常驚人的,也已是當代藝術中的重要一環。」他認為,攝影不但不該被排除在外,相關活動更因進行更為周全的擘劃,號召更多人參與。縱然攝影博覽會可以是一個選項,但他們期盼能投身更耗資源、更不見實質利益回收的紮根工程,集結亞太藝術連線自身由多個畫廊所串連的資源,為該領域創發一個可長遠累積的平台。召集人沈昭良附和道,「PHOTO ONE」即是期許能支撐專業的創作者,或是朝向專業發展的有志之上。王瑞棋則說道,亞太藝術連線即是認為臺灣應該做且可以做,方決定扛起重任、組織團隊。而今年雖有疫情阻撓,卻仍毅然決然地續辦,即是相信其有穩定延續的必要。
「PHOTO ONE’20」專家面對面現場,開放所有作品展示,眾人交流熱烈。(PHOTO ONE提供)
我們可以觀察到,該品牌在邁入第二年後,愈發穩健地顧及攝影藝術產業鏈的各端點,試圖開創專業與商業之間良性共生的合作典範。之於創作生產面上,「專家面對面」(Profolio Review)徵集創作者投件,與領域中不同位置的專業工作者一對一直面互動,並從中評選出「最佳作品獎」(Best Portfolio Review Award)」,予以背書;之於產出之接收面上,「攝影市集」(Photo Fair)邀集國內外多家出版社、書店與藝文單位,展呈蓬勃的攝影市場現況;而「攝影講座」(PHOTO TALK)則遊走之間,既有照顧前端的法律實務、攝影研究、經驗分享、案例學習,亦有照顧後端國際交流與駐村慨況縱覽。綜合而成的「PHOTO ONE」,即是在成功串連過去看似壁壘分明的創研與市場資源後,穿針引線般地提供創作上的專業建議,並連結交流、展覽與出版機會,更為積極地為年輕攝影創作者打開全方位的職涯藍圖。
「PHOTO ONE’20」專家面對面,專家悉心評選所有作品。(PHOTO ONE提供)
凝聚在地,放眼亞洲
「我們有好的創作者,有好的出版社,做好的出版品、攝影集,然後也能連結到更多更好的展覽,同時吸引商業畫廊的支撐、參與。有好的收藏家、好的讀者願意買書、買作品,整個攝影才會是一個有機的產業,讓知識或某種藝術的產出變成一種經濟的循環。」沈昭良闡述道,應先反求諸己,再來思考市場能不能對其回應,「我們不能一直老怪市場不支持,市場當然是一個幽谷,但也是一個進行式或未來式,前題是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把我們的東西做好,再來面對更多的可能。」
「PHOTO ONE’20」專家面對面,專家與影像創作者討論盛況。(PHOTO ONE提供)
「PHOTO ONE」其中一個亮眼招牌「專家面對面」,即是旨在與年輕創作者相互砥礪與學習。王瑞棋與沈昭良參與其中皆表示,經幾年推動後,與會者的質量與穩定性可說是愈發成熟,且投件的創作者的背景十分多元,其中不乏沒有學院訓練背景的創作者「讓我們知道臺灣整體的創作能量是很好的,同時學習新世代對影像的看法。」幾位參與的專家學者也同意,從中驚喜地發現了許多過去不一定那麼認識,或尚未被看見的各領域攝影創作者,作品的完成度皆相當高。比如本次獲得「最佳作品獎」的《遇見.過去的未來》系列攝影作品,其創作者李雅姸平時為高中教師,積累八年來的創作首次在「PHOTO ONE」亮相,對生活變動瞬間直覺式捕抓,抽離自身卻捲動日積月累的真摯情感,生命的來去無常驚豔全場。
李雅姸獲得「最佳作品獎」,由「PHOTO ONE’20」董事王瑞琪頒發Epson贊助獎品。(PHOTO ONE提供)
縱使今年因疫情而縮減了「專家面對面」的規模,未能如過去邀請國外的創作者與專家評審參與,但也因而橫向地開展了更多元的在地討論語境。專家組成在身分與關注實踐上展示了豐富的異質性,除有知名攝影家如謝春德、張照堂、劉振祥、姚瑞中、陳敬寶、侯淑姿、沈昭良,亦有評論研究者如郭力昕、吳嘉寶、李威儀、張世倫、李永適、沈伯丞、林樂群、王聖閎、邱國峻、陳佳琦,以及機構、攝影節與美術館代表如藍祖蔚、蔡昭儀、余思穎、黃建亮,以及商業畫廊負責人王瑞棋。相對而言,更能自共享的本地脈絡聚焦中,集中激盪出更深入的討論火花。投件者在入選後,可優先排序五位望能進行會面對話的專家,最後每一位創作者將與五位專家,各有20分鐘的面會時間,如此的設計因而能更有效地回應創作者所需。王瑞棋從商業機制的眼光出發,說明自己在主動提供對於世界脈動的觀察作為借鏡參考外,首要之務亦為主動理解創作者的需求,雙向且實際地開展對話。
「PHOTO ONE’20」專家面對面,活動總召集人沈昭良與劉振祥攝影家用心評選。(PHOTO ONE提供)
「PHOTO ONE’20」專家面對面,張照堂仔細觀看參加者作品。(PHOTO ONE提供)
參與「專家面對面」的創作者除了可以從中獲得各角度的創作建議外,亦能立即將作品介紹給關鍵的從業人員,以此作為一跳板。王瑞棋舉例,比如去年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黃郁修作品《Hoarders》,即於今年獲選參與首屈一指的「京都國際攝影季」(KYOTOGRAPHIE),於「KG+」的評選中獲得「SIGMA Prize」殊榮;而去年獲得「最佳作品獎」的香港攝影家Billy H.C. Kwok的作品《Last Letters》,後亦得到紐約Magnum基金會(Magnum Foundation)的支持,且於今年入圍著名攝影家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紀念基金會所頒予的人道攝影獎金(W. Eugene Smith Grant in Humanistic Photography)之決選名單。放眼回望過去幾年「專家面對面」的獲獎或參與者,因本計畫而比如直接獲得國外攝影截獲雙年展的邀請,或至世界各地進行展出等,皆有諸多成功媒合的案例。王瑞棋指出,借重亞太藝術連線與召集人於國際的人脈資源,讓優秀的創作者有機會為國際專業平台注意,即為此活動最大的目的之一。沈昭良則進一步指出,過去幾年的「專家面對面」已持續吸引日韓、中港等地的亞洲創作者積極參與,他期待在疫情過後,能逐步將本計畫擴大至亞洲與世界連結的攝影平台。
李雅姸獲得「最佳作品獎」的攝影系列《遇見.過去的未來》。(李雅姸提供)
李雅姸獲得「最佳作品獎」的攝影系列《遇見.過去的未來》。(李雅姸提供)
李雅姸獲得「最佳作品獎」的攝影系列《遇見.過去的未來》。(李雅姸提供)
面向產業各端點與攝影創作的各異組成
王瑞棋強調,攝影照片早已非當代攝影創作者的全部,顯然,「PHOTO ONE」不只關注作品本身,更關注創作生命的延展。在「攝影講座」有限的四個選題中,尤其可見該本活動在該領域著墨的橫幅與縱深:在國際交流的層面上,主辦方亦邀請了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介紹「國際藝術進駐的想像與現況」。在攝影現場,則邀請專業的法官張宏節,針對街拍的肖像權提醒客觀的法律見解,在自由的影像表述以及兼顧他者的權衡間,供街拍或紀實攝影創作者一個務實的平衡參照想像;相對於前二者就實務面上的探討,沈昭良則與陳佳琦則回返攝影史研究,前者於去年再訪日本水俁市後,望能援引尤金.史密斯針對水俁病的攝影實踐,作為今日攝影面對環境議題的參照。後者則相對從公領域擺盪回私領域,再考攝影中的家庭與親密關係。
「攝影市集」的「攝影幻燈會」,出版社及專家準備精彩主題與眾分享。(PHOTO ONE提供)
除了「攝影講座」之外,「攝影市集」中百花齊放的攝影書,更昭示了攝影創作的另一空間維度。沈昭良分析,過去攝影集可能只被視作一類似畫冊般的出版品,但對於當今的攝影創作而言,「更是一個具體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其實可以乘載更多或相對更準確的創作內容,作為一個主體面對讀者。」而除了之於創作端的沿革,攝影書得更直接有效或多元地展行創作的實體,與攝影產生更為直接的關係,沈昭良也指出攝影集之於更大的出版環境的新轉向,「你要有好的編輯、好的設計、好的印刷廠、好的裝幀,甚至好的發行系統去支撐這件事情,這時候可能也有商業畫廊會來挹注,所以它同時有效地成為活絡攝影的媒介。」尤其今年在疫情的衝擊之下,國外知名的攝影出版社、書店、空間與藝廊雖可惜無法實際派員參與,卻仍能夠將實體攝影書送達,因而跨越國際藩籬。而本屆也首創「新刊/絕版」專區,其中含括國內外出版社乃至專家評審提供之私藏絕版品,亦展售各式新出版的攝影集與叢書,並透過「攝影幻燈片」(Photo Slideshow)進行介紹發表。從中我們可以理解,「攝影市場」對於攝影集展會的費心,實為扣合「PHOTO ONE」的整體精神,亦即創造更宏觀的循環結構,從產業鏈的健全回饋至攝影創作者的專業養成。
「PHOTO ONE’20」攝影市集,攝影創作者與出版社熱情交流。(PHOTO ONE提供)
「PHOTO ONE’20」新刊/絕版專區。(PHOTO ONE提供)
參與「攝影幻燈片」的攝影家,除了前述與出版相輔相成的推廣,亦包含國內各領域背景的攝影工作者的創作分享,比如汪曉青展示對母職的翻轉,或游本寬展示現下的口罩風景等。沈昭良指出,今日的攝影創作者本來自各行各業,「攝影幻燈片」作為「PHOTO ONE」的一環,即是共同面向此一生態中的形形色色的各異組成,對內進行產業培力整合,對外進行國際交流鏈結。王瑞棋闡釋,亞太藝術連線主辦「PHOTO ONE」即是希望能透過「專家面對面」、「攝影市集」、「攝影講座」此三面向的耕耘,將「國際帶到臺灣來」,讓攝影創作者不用花大錢出國,也可以事半功倍。縱使今年因疫情這樣的短暫現象而有所調整,他為這項本非以功利導向為目的的長程計畫總結道,「藝術創作不會停,藝術市場也不會停,我們配合這個步調,然後在即時的時間點上,把最好的人與資源找進來,提供給國內藝術圈參考。」而在「PHOTO ONE」愈發確立自身定位而步上正軌後,勢必將持續累積與回饋臺灣攝影藝術創作。
「PHOTO ONE’20」 開幕會現場,活動董事長王瑞琪、劉忠河、陳世彬﹐以及總召集人沈昭良於舞台車上合影。(PHOTO ONE提供)

PHOTO ONE’20

展期:2020.10.23-10.25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