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大英博物館「北齋:巨浪之外」展覽

大英博物館「北齋:巨浪之外」展覽

聞名全球的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1760~1849),在這個夏季以其經典巨浪襲捲倫敦城。從即日起至8月13日止,…
聞名全球的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1760~1849),在這個夏季以其經典巨浪襲捲倫敦城。從即日起至8月13日止,大英博物館盛大推出「北齋:巨浪之外(Hokusai:Beyond the Great Wave)」特別展,主題首次著重葛飾北齋晚期30年間的各類作品約百餘件,內容包括水墨卷軸、圖繪版畫和稿件書籍等。本展獲得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的慷慨贊助,從日本、歐洲和美國的文博機構商借珍藏展品,並出版豪華解說圖錄。館方希望透過此次展覽,不僅能讓一般觀眾見識葛飾北齋精湛的創意構圖和設計手法,亦促使專家學者重新審思其經常被忽視的晚年創作思想與技藝成果。
前期作品
在第一展區中,主辦單位先以精簡概述的陳列方式,介紹北齋從20到60歲之間的創作歷程。崛起於江戶(今東京)浮世繪畫壇的北齋,可說是當時最耀眼的明星。他出生在平民工匠家庭,年輕時曾修業成為一名木版刻工,並在弱冠之際加入知名浮世繪畫家勝川春章(1726~1792)的工作室,直到勝川春章過世為止。30歲之後,北齋開始發展出百科全書式的嶄新題材以及兼容並蓄的多元繪畫風格。在40至50歲的中壯年間,他的聲望如日中天,不僅為流行讀本繪製插圖,更接受各方委託創作人物畫。到了1820年61歲時,其影響力已擴大到浮世繪的內容形式,個人成績更遠超過傳統框架範疇。
進入展場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套名為〈玉巵彈琴圖〉的對幅設色作品。在18世紀的日本畫壇中,經常可見到藝術家們對古代中國主題的描繪,北齋個人也是這股風潮的追隨者。若回顧北齋漫長的創作生涯,便能發現他一直對中國題材和宗教信仰有著濃厚興趣。此作主角人物──玉巵,便是出自中國神話傳說的女性神祇。畫作右幅表現亭亭玉立的玉巵女仙站立雲端之上,正回眸顧盼左幅持握琴箏的神采飛龍。其筆墨線條流暢活潑,色彩豔麗姿態生動,突顯藝術家高超的創作技巧。在本區內還展出北齋多幅出色的人物畫作和自然寫景,包括祖師像、美人畫和梅花樹等,觀眾可以欣賞到北齋前期作品的廣博題材和熟練運筆。
圖1 葛飾北齋1831年作〈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彩色木刻版畫,Art Fund資助購藏,©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富嶽與大波
北齋的畫藝生涯共維持超過70年,期間他曾改名、字號多達數十回,藉此反映生命中的重要記事、關鍵時刻和精神信仰。1820年北齋使用「為一」當作藝名,說明人生一甲子歲年循環的重新開始,而日後他的許多重要傳世作品也一一出現。在進入從心所欲之年時,北齋最廣為人知的版畫創作莫過於約出版在1831年的〈神奈川沖浪裏〉(圖1)。這幅作品乃出自於〈富嶽三十六景〉之一,該系列描繪由日本關東地區遠眺富士山的各類時令場景,其創新構圖和大膽設計,至今已成為藝術史中的經典名作。隨著歲月的更迭,北齋也逐漸視富士山為他獲益長壽的來源,甚至是神之聖地。在繪製技法方面,這套版畫不僅採行歐洲藝術的深度觀點,也使用進口的普魯士藍料,為日本版畫增添更豐富的視覺內涵。
圖2 葛飾北齋1831年作〈富嶽三十六景〉之〈凱風快晴〉,彩色木刻版畫,©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除了〈神奈川沖浪裏〉,另一件出於同系列名為〈凱風快晴〉的作品(圖2),也在展場中擄獲不少觀眾眼光。由於圖中山岳呈現深層橘紅色,因此本作也得到「赤富士」的美譽,其與背景深藍天空白雲的相互映襯,堪稱絕響,令人讚嘆不已。另外,還展出一幅與此相同構圖設計的同名版畫,只是山岳顏色略呈粉紅,雕工線條更為細膩,推估應是「赤富士」的前身。這說明在製作版畫的過程中,印刷設色的調配和刻版的重複使用,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表現。一般說來,版本愈早的作品愈能代表藝術家的原創意圖,但這種情況同時也考驗著後世版畫鑑賞者的眼光。在一筆一畫之間,需要找出任何蛛絲馬跡的差異變化,才能發現作者與作品的最初本貌。
現世景象
秉持日本宗教中萬物有靈論的理念,北齋對於世間有情事物與其因緣和合,不論是生物或非生物,總有著濃郁的關懷和密切關注。他會先對身邊周遭事物的形式加以近距離的觀察探索,然後利用個人獨特風格和想像構圖,使之從尋常景色轉化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景異象。就在〈富嶽三十六景〉大獲成功後,北齋於1830年代早期與同家出版商──西村屋──展開一連串的合作計畫,製作數種精彩叫座的版畫系列。無論是大小畫幅的花鳥畫、或是諸國地區的名橋奇覽和瀑布巡禮,無不呈現他優異傑出的畫藝功力。1839年後北齋已屆80高齡,仍接受許多委任工作而繪製不少精品佳作,題材包括自然、靜物、人物和名勝等,全然不知老之將至矣。
圖3 葛飾北齋1831~1832年作〈橫大判花鳥畫〉之〈芥子〉,彩色木刻版畫,©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4 葛飾北齋1833年作「諸國瀑布巡禮」之〈和州吉野義經馬洗瀧〉,彩色木刻版畫,Charles Shannon RA遺贈,©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屬於橫型大幅(橫大判)的〈芥子〉(圖3),是北齋完成於1831至1832年間的系列作品之一。畫中他使用顫抖扭曲的筆法描繪花朵枝葉被風吹襲的搖曳姿態。在此他善用靈活繪畫技巧,並結合自身對自然界的細膩見解,賦予物象一種深層內在的活躍生意。而另一幅〈和州吉野義經馬洗瀧〉(圖4),則是屬於北齋「諸國瀑布巡禮」系列,製作時間約在1833年。以歷史人物源義經(1159~1189)的傳說故事為本,藝術家採S形設計來表現瀑布水勢的動感洋溢,尤其彎曲溪流碰到岩石樹木所激起的白點水花,似乎能讓觀者聆聽到傾流湍急水聲的臨場感。此外在顏料配置部分,透過藍白相間的瀑布、綠黃互雜的樹坡以及深褐的岩塊與馬匹,組合成為和諧平衡的色彩區塊,而沒有任何突兀之感。
想像領域
自古以來中國事物一直是東亞藝文發展的重要汲取來源,日本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在江戶時期(1615~1868)由於受到幕府禁令影響,人民往來異域的交通活動受到嚴格限制,藝術家遂轉往古籍畫譜尋求創作靈感。北齋晚年時對中國歷史故事特別關注,在本展區當中便可見到其所描繪的中國地圖、「三國」和「水滸」人物如劉備和魯智深、以及唐代詩人像李白和杜甫等相關作品。另一方面,北齋也十分關注日本詩歌和風俗傳說,例如他的「百人一首」系列,即以往昔文人之作為主題,根據詩歌內容來繪製人情風物;而「百物語」系列更是匯聚民間妖怪軼事,傳達出百鬼夜行的驚異場景。北齋以其多變豐足的想像力,打破現實與虛幻分界,透過繪畫一途而把彼端世界的奇妙瑰麗,帶到日常生活中芸芸眾生的面前。
圖5 葛飾北齋1833年作「百物語」之〈小幡小平次〉,彩色木刻版畫,Theresia Gerda Buch資助購藏紀念其父母Rudolph和Julie Buch,©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為方便觀看,本圖逆時針橫轉90度)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6 葛飾北齋1846年作〈朱描鍾馗圖〉,掛軸朱墨絹本,Charles Stewart Smith捐贈,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小幡小平次〉(圖5)的主角是一位歌舞伎幽靈,圖中巨大慘白的骷髏外觀,配上凹陷眼眶與稀疏髮絲,正緩緩地拉下一簾布幕直視前方觀者。北齋以其誇飾姿態和恐怖神情,企圖營造一股幽幻詭異的感受氛圍。在各種魑魅魍魎中,突顯日本文化獨特的陰翳美學和奇想怪談。而另一幅展品〈朱描鍾馗圖〉(圖6),則是完善結合北齋對中國人物和志怪風俗的主題描繪。畫幅中央出現一尊以驅魔降妖聞名的赤色鍾馗,其幾近寫實的立體面容,威風凜凜地矗立當前,而翻飛的飾帶和衣角亦增添一絲動感。懸掛此畫不僅具有除退魔物、避邪除災的象徵意義,更能對當時面臨天花傳染流行的江戶民眾,給予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庇祐作用。
個人世界
北齋75歲之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幾乎都建立於其傑出的商業運作之上,也就是他必須跟出版商、雕刻師和印刷師彼此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圖繪作品,在市場上予以流通。同一時間,他也從事私塾授業的教學活動,不僅親自指導學生門徒,亦發行相關畫稿譜錄,以供其他繪師和工匠學習參閱。到了75歲時,北齋再度自取兩個名號:「卍」和「畫狂老人」,具體對外宣告他個人強烈的創作自信心,以及從心所欲、無處不自得的胸襟氣度。即便80高齡,活力十足的北齋仍舊數次長途跋涉前往長野,為當地的特別贊助者繪製作品。在生命的最後數十年間,北齋與同為藝術家的女兒應為一起生活創作,並於江戶地區輾轉遊歷,在租賃而來的簡樸屋舍裡,充實沉浸於他的藝術天地中。
圖7 葛飾北齋1842年作〈八十三歲自畫像〉,信簡插圖,水墨紙本,現藏荷蘭萊頓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8-1 傳為葛飾北齋設計構圖〈濤圖〉,1845~1846年完成,祭屋台天井,彩繪木料,現藏日本長野縣小布施町北齋館。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1842年北齋在一封寄給出版商的信簡內,附加了一幅〈八十三歲自畫像〉(圖7)。畫中人物雖然現示老人模樣,但面容依然生動活潑,舉手投足之間無不流露一種奔放姿態。他個人這股豐沛洋溢的精力泉源,觀眾更可在一組精彩萬分的〈濤圖〉(圖8)裡看到。完成於1845至1846年間的這組作品,原本屬於祭屋台天井圖繪的一部分,其位於現今日本長野縣小布施町。推測最初是北齋親自設計內容和構圖,而後由他的弟子群與贊助人共同完工。可能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圖中所描繪的驚濤駭浪與澎湃波潮,似乎意涵著自然界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印證所謂世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宇宙生成觀。
神之境界
在度過88歲生日之後,從1847年起北齋開始使用一枚白文方印「百」,顯眼地出現於各式作品當中。或許此時他的個人心願,便是想要能夠活到百歲之齡,這對於日本江戶時代一般民眾平均壽命只有約50歲的情況來說,北齋的長壽與期待幾乎已是一種神蹟傳奇。1848年北齋出版《繪本彩色通》,裡頭收錄的圖譜畫稿都是他過去創作的心血結晶,這不但是了解其繪畫思想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深刻地影響後世藝壇創作領域。畢其一生,北齋始終相信當他年紀愈大時,其藝術造詣愈能更上層樓。後來在女兒的協助下,他持續繪製出超群出眾的作品,直至生命終了。就在身體略感短暫不適後,1849年北齋以超過90歲的高壽往生離世。
圖9 葛飾北齋1849年〈雲龍圖〉,掛軸設色紙本,Nobert Lagane捐贈,現藏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10 葛飾北齋1849年〈富士越龍圖〉,掛軸設色絹本,現藏日本長野縣小布施町北齋館。圖∣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繪製於北齋逝世當年的〈雲龍圖〉(圖9),其神采飛揚、神態凌厲的樣貌,也許可以讓人聯想到藝術家一生多采多姿的創作經歷。從漫畫、版畫到水墨形式,從禽獸、人物到自然題材,北齋可謂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不論民間百姓或士紳菁英,皆成為其藝術的愛好者。在此北齋彷彿神龍般,以乘時變化而縱橫宇宙。在展場結束時所陳掛出來的〈富士越龍圖〉(圖10),可能就是這位年邁畫師的最後遺作。北齋在畫幅題跋裡提及他出身龍年,而此件繪畫亦完成於龍日的巧合因緣。就在終年白雪皚皚的富士聖山中,一隻神龍化現直飛沖天,正如同北齋以其畫藝成就而留名青史,達到超凡入聖的神之境界。
北齋:巨浪之外
地點:英國大英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8/13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