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暗房裡作畫 羅傑.拜倫的失控人間

在暗房裡作畫 羅傑.拜倫的失控人間

亦安畫廊台北於即日起至5月20日舉辦「羅傑.拜倫—靈魂劇場」一展,這也是羅傑.拜倫首度在台個展,讓台灣觀眾得以更加認識這位「最後一個與黑白攝影一起成長的世代」的攝影藝術家。
亦安畫廊台北「羅傑.拜倫-靈魂劇場」展出現場。攝影/游如伶
羅傑.拜倫(Roger Ballen)195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於1980年代移居南非並在此度過30餘年,當地偏荒村落中人與獸的生存狀態,成為他最重要的攝影主題,而個人風格從早期具有社會性的紀實攝影,逐漸發展成投射個人心理、充滿繪畫表現的影像,黑白攝影則是他不變的藝術信仰。亦安畫廊台北於即日起至5月20日舉辦「羅傑.拜倫—靈魂劇場」(Roger Ballen : The Theatre of Apparitions)一展,這也是羅傑.拜倫首度在台個展,讓台灣觀眾得以更加認識這位「最後一個與黑白攝影一起成長的世代」的攝影藝術家。
亦安畫廊台北「羅傑.拜倫-靈魂劇場」展出現場。攝影/游如伶
羅傑.拜倫畢業自柏克萊大學心理學系,並取得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位,他於八○年代以地質學家身分移居南非約翰尼斯堡工作,因而有機會深入探索當地村鎮,意外走進邊緣人的生存空間,南非豔陽照不到的角落,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失控世界,促使他開始以相機紀錄南非貧窮白人的畸形生存狀態。早期他仍延續紀實攝影傳統,從1990年代開始,他決定朝「藝術家」定位發展,在2001年發表的作品集《Outland》可見其攝影逐漸表現出人、獸、繪畫和空間布景之間所產生的戲劇張力。2008至2013年期間,他進入約翰尼斯堡郊區被稱作「鳥的聖域」的庇護所,拍攝主題包括現地存有或自己親繪的圖畫,以及人與野生鳥獸在此混亂雜處的狀態,而且每張照片都以鳥為要角,這些真實或者手繪的鳥、甚至是羽毛,在精心調度的戲劇場面中出現,使得現實與虛幻的邊界益發模糊,情境也更加失控、衝擊視覺並超出人們對現實的理解,這些作品後來集結在2014年出版的《Asylum of the Birds》。
亦安畫廊台北「羅傑.拜倫-靈魂劇場」展出現場。攝影/游如伶
2016年,羅傑.拜倫發表作品集《The Theatre of Apparitions》,雖然延續黑白攝影創作手法,但已看不見具體的被攝對象,若從創作概念及成果來看,此系列也可視為當代繪畫表現。他在南非一所廢棄女子監獄中,看見囚犯在塗黑的窗戶玻璃上手繪雕刻的痕跡,並由此延伸出創作靈感。他利用暗房的銀鹽條件與技術進行創作,透過各種特殊的手作方式,塑造出黑白、奇譎、荒誕、宛若古老洞穴壁畫般神祕難解的照相繪畫,而這些相互串連的圖像,有如在闃黑夜幕中搬演靈魂劇場。羅傑.拜倫彷彿將攝影家、心理學家和地質學家的特質結合,挖掘內心的礦脈並將其投射在照片中。彩色攝影具有紀錄、捕捉真實物象的目的,而黑白攝影將世界化約成兩種顏色,使其具有抽象的表現性,羅傑.拜倫認為更適合用以詮釋一個人內心所感知的世界。
亦安畫廊台北「羅傑.拜倫-靈魂劇場」展出現場。攝影/游如伶
至今羅傑.拜倫仍持續擴展他的視覺語言,將攝影觸角延伸至其他領域,包括與南非樂隊Die Antwoord合作音樂視頻《I Fink U Freeky》,以及與日本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合作辦展。目前羅傑.拜倫的作品已獲紐約現代美術館、倫敦泰德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等重要美術機構典藏,市場上單張作品約介於1萬至2萬美元。
游如伶( 3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