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午後的婦女時光

午後的婦女時光

女性的勞動與生產,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家庭勞務,依著生命時間進程而轉換的角色關係,在世代的差異中產生了不同的認…
女性的勞動與生產,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家庭勞務,依著生命時間進程而轉換的角色關係,在世代的差異中產生了不同的認知與想像,而那些經驗關係與日常的勞動,如何與生活和藝術之美產生關連?齁空間的「午後婦女時光」以婦女的生命時間、自身狀態、創作和生產做為命題出發,邀請了16位共9組的藝術家和女性素人創作者展開創作的對話,策展人劉星佑將展覽內涵設定於四種關係面向進行探討與開展,包括日常與非日常的關係、工藝手作做為一種美學的彰顯,以及藝術家做為一種職業或創作做為業餘等,在展場中透過作品與世代的對話,探討存在於女性的日常生活的美,如何轉化為美學,進而跨越世俗所界定的美醜,以及純藝術中所框限的美學問題。
吳芊頤、蔡璧霞│壺中小宇宙 齁空間提供
「午後的婦女時光」的展覽概念,延續了齁空間於2013年所舉辦的「赤崁男孩」做為一種策展與討論的方法。「赤崁男孩」透過展覽與長期生活於周圍地區的居民產生連結,在素人與藝術家的身分、作品與場域的關係之間,進行界定的探索與討論;而此次「午後的婦女時光」,其中有多組為母女和世代之間的創作和對話。吳芊頤和蔡璧霞展出三對陶壺與一對瓶,是母親與女兒第一次一起操作手感的技藝,以及母親每日所抄寫的經文;程仁珮和盧嘉琪將手織墊連結開展成一片網,藉由日常中已可掌握的勞動裡找尋容易達成的自由;賈茜茹和邱金定結合影像輸出和刺繡,重疊了兩人的兩種白日夢;倪瑞宏和周亞麗則在研究、知識生產和創作繪圖之間,以劉錦堂的《台灣遺民圖》為對象,倪瑞宏透過轉譯串聯了自己與媽媽兩人與藝術的對話方式。此外,則是於女性的關係與想像中的開展,連結日常時光,王薰苹、林珊竹、黃淑梅和蔡惠美將破損的絲襪製成花朵,展現婦女的巧思;顏夏的羊毛氈雕塑延續了過去在藝術創作中對動物造型的興趣,以女兒和寵物巴哥犬為對象進行創作轉化;林君樹以綁塑膠袋的魔帶做為公仔配件;劉玗作品《花蝶租來的人生》以言情小說為想像遨遊的文本空間,讓讀者進入,進而與主角和作者產生對話;許家禎的《我愛你啊》以挽臉的技術,改變了凝視的距離,創造了新的對話空間。
展覽試圖在藝術、藝術家、場域和身分中尋求並撐開討論的裂縫,而座談中所談論到的「巧」便是一種介於日常話語和藝術話語的界定,對於周亞麗來說,「巧是從很艱困的生命過程裡必須放棄很多的事情」;與談人郭昭蘭則提到「有機知識分子」一詞,談論在進行學科的同時,亦可以回應自己的生命政治,思考女性在處理自身問題意識和學術研究的連結,「巧」是在自身與知識探求之間尋覓連結和回應;蔡佩桂則認為,「巧」是一種轉化,亦是一個不同境界的狀態,純藝術與手工藝在場域空間的機制轉換之中,展開不同的認定與轉化。
賴依欣( 1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