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申亮轉換紙上創作

申亮轉換紙上創作

先把色粉筆、鉛棒削成粉末狀,再用粗糙刮布慢慢又蹭又揉地進入紙面,完成第一階段的打底工作。這是申亮今年於台北大未…
先把色粉筆、鉛棒削成粉末狀,再用粗糙刮布慢慢又蹭又揉地進入紙面,完成第一階段的打底工作。這是申亮今年於台北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一系列紙上作品的基礎步驟。他表示,這看似無意義的行為,發想自早年接受學院蘇派素描訓練時,總被要求在背景的空白處,填滿不知所云卻層次起伏的碳粉。「這耗費了我大把青春,曾經覺得掙扎與浪費,因此想把這深刻的記憶與手法融入現在的創作,並且串起中國水墨山水氤氳氣質,或是拓片的黑白灰質感。」說白了,以西式教育與媒材鏈結東方情懷與畫意,既矛盾卻和諧。
申亮亮相台北個展。
這次展出畫作分兩大主題,一是日常不起眼、被歸類為垃圾如瓜子殼、雞毛、蒜皮等物件,透過繪畫靈光賦予新的生命。「當這些物件因距離、位置的差異,以及相對客觀的觀看視野,反而產生了與主體對應的可能。如此感悟是基於現在創作時間不如年輕時充分且完整,但『三天不畫手生』,所以產生同日常的『訓練式的繪畫』,好比古人習字,利用零散時間集合成一種連續性的動作,進而產生巨大的成果。」申亮表示,另個主題則以臨摹與集珍為基礎,將宋人繪製的蜻蜓、蝴蝶按單一類型全部集合成一件作品。以《2014.4》為例,即七、八位繪製的五十多隻蝴蝶。但受制於鉛粉打底的因素,一般可以眼見的約十來隻。與元人「錦灰堆」的藝術形式有某種似曾相識和異曲同工的妙處。他說:「對我而言,這也是重新賦予生命的一種方式。」
申亮《2015.4》.丙烯、鉛粉、紙本.97×180 cm.2015。
除了在作品命名上,申亮用如日記般時間開頭的起始句,彰顯以小搏大的企圖,也在數量、物件的意義上堆疊出此一特質。好比日常瑣碎的物件、零散的時間、巨幅畫作的局部題材等具體而微的對象,經藝術的形式加以整合聚集後,不僅享受繪畫語言的突破,將同鉛粉消磨掉的時間,藉由契合紙張且易於發揮水性的丙烯,無論是採相似於書法筆法的橫豎撇捺,或援書入畫使圖像再現意義消失殆盡後賦予新生,都可再次轉換出新的時間意義與創作關懷。
申亮個展現場。
「不管以前是好是壞的記憶,或是如今眼前的日常、昔日畫題的部分,都將因經驗加以轉化。同時,基於上了年紀,愈來愈懂得欣賞古代傳統的文人美學,所以回歸傳統成了近期創作的根基。當然這也可以在其他中國當代創作者身上發現。」申亮不諱言,一開始只是偶然地以瓜子皮做扇面處理,但效果卻相當有意思:「筆墨的乾濕空白很像傳統水墨畫裡竹葉什麼的。經過研究,我發現瓜子皮的形態與書法間的架構很像,畫瓜子皮時感覺自己就像在寫書法。說是畫更像是在書寫。每一筆都是獨立的個體,眾多的個體最後形成一個整體。」換言之,申亮是以具象方式畫日常物件,脫於抽象的概念,成在寫意的內涵。
陳芳玲( 6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