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廖修平 沉默而溫暖的土地撫觸

廖修平 沉默而溫暖的土地撫觸

上月初,關渡美術館Masterpiece room展出「廖修平作品展」。1936年生於台灣、1959年畢業於師…
上月初,關渡美術館Masterpiece room展出「廖修平作品展」。1936年生於台灣、1959年畢業於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廖修平,其藝術學習從油畫開始,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
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並發展出一版多色的技法。1973年受師大美術系之邀返台任教,歸國提倡現代版畫創作與教育,並於隔年與鐘有輝、林雪卿、董振平等十人成立「十青版畫會」,1983年策畫「中國民國國際版畫展」,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等肯定,至今雖有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美譽,但在創作上仍不離油畫創作的初心。
廖修平│富臨門(四) 壓克力、金箔、畫布 122x366cm(122x122cmx3pcs) 2014 關渡美術館提供
在本次「廖修平作品展」中,觀展動線依隨關美館的空間,先由三聯幅繪畫作品《富臨門(四)》,以及近年開始嘗試的立體作品《節慶之柱(五)》開始,沿樓梯向上的展區則展出廖修平各階段的版畫創作。策展人廖仁義在開幕時提到:「廖修平老師是一位話不多,但卻畫很多的人」。廖修平作品中特有的符號風格,來自創作者在台灣土地上所吸收的平民器物美學,尤其「廟」更是他做為心靈符號,與成長於艋舺等兒時記憶的創作靈感根源,並構成了廣為人知的「門」系列。1991年,廖修平開始擷取日常生活中如鑰匙、剪刀、梳子、杯子、茶壺等器皿做為圖象符號元素,構築出「四季之敘」與「園中雅聚」等系列。廖修平的創作至2002年突有轉向,充斥不安與掙扎感的「夢境系列」源於夫人的驟然離世,廖修平談起當時「吃了半年的安眠、解憂藥,夜夜夢見千百隻自土地中爬出的手,向上天攀抓著看不到的答案」,在意識到這些化不盡的傷痛後,他將這些掙扎問天的手呈現於作品,作品似乎代為訴出了無法以文字描述的狀態,「畫出來之後,我也就不再做噩夢了,作品才又回到了過往的符號」。
廖修平│今夕何夕 絲網版、紙凹版 106x75cm 2007 關渡美術館提供
從其創作脈絡中逐漸發展出的金箔、併用版、一版多色等作者特徵,也使得廖修平的版畫與繪畫作品由平面表現轉入浮雕般的立體空間,並在豐富視覺層次中隱隱蘊含著來自平凡生活的神聖性美感。一如策展人廖仁義所說:「廖修平的創作歷程,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透過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