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邁阿密私人收藏:性格鮮明而多元共融

邁阿密私人收藏:性格鮮明而多元共融


邁阿密在十多年前開始發展藝術文化,每年12月的頭一週是熱鬧非凡藝術週,當週有19個藝術博覽會同時發生,整體地帶動了邁阿密文化藝術與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氛圍。在大環境的醞釀之下,邁阿密從原本的文化沙漠開始發展了其獨特的美術館與私人收藏系統,這些收藏不但開放與公眾分享,更深度了影響了當地的社群。幾個主要私人收藏都是經歷了過往好幾十年的醞釀,漸趨成熟而自成一方。他們的開始幾乎都是有機的、無意識的因為喜愛藝術而投入,在本業擴張的同時發展收藏的狀況下,在收藏中結合了他們的人生哲學與思想、帶出屬於各自關注的議題,也反應了其本業的特性,進而發展不同的品味主軸。
盧貝爾美術館展覽空間照。(盧貝爾美術館提供)
邁阿密是北美洲與南美洲航海運輸的樞紐、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港,也是繁忙的貨運港、許多跨國公司拉丁美洲地區總部的所在地。1980、1990年代,這裡是美國最大的古柯鹼轉運站,大量的黑錢湧入,促進了當地奢華以及娛樂產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的發展,城市充斥著一股錢淹腳目,爆發戶式的美學。身處要道的交通連接點,邁阿密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居民的分佈從印第安原住民、白人、拉丁美洲人到非洲人,60%以上居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可以流利地說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官方語言為英文、西班牙語與海蒂克里奧兒語。溫暖的洋流棕櫚樹、海灘上的人們,成了我們對邁阿密的刻板印象。
邁阿密在十多年前開始發展藝術文化,每年12月的頭一週是熱鬧非凡藝術週,當週有19個藝術博覽會同時發生,整體地帶動了邁阿密文化藝術與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氛圍。在大環境的醞釀之下,邁阿密從原本的文化沙漠開始發展了其獨特的美術館與私人收藏系統,這些收藏不但開放與公眾分享,更深度了影響了當地的社群。幾個主要私人收藏都是經歷了過往好幾十年的醞釀,漸趨成熟而自成一方。他們的開始幾乎都是有機的、無意識的因為喜愛藝術而投入,在本業擴張的同時發展收藏的狀況下,在收藏中結合了他們的人生哲學與思想、帶出屬於各自關注的議題,也反應了其本業的特性,進而發展不同的品味主軸。
展品由左而右: 約翰.米勒《拒絕承認極限》(2007); 理查.普林斯《無題:三位女士看向同一個方向》(1980 );《無題:客廳》(1977 );《無題:客廳》(1977) ;《睪丸》(2000 )。(李晏禎提供)
盧貝爾美術館:新空間開幕
12月4日,藝術週開頭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就是盧貝爾美術館(Rubell Museum)的開幕。1993年成立的「盧貝爾家族收藏」(Rubell Family Collection),從相距不到一英里的原址,搬遷到了佔地十萬平方英尺的新地點,而名稱也從原本的「盧貝爾家族收藏」更名為「盧貝爾美術館」。作為一個開放給社區大眾的美術空間,盧貝爾夫婦發現「家族收藏」經常讓大眾覺得不易親近,甚至覺得需要經過盧貝爾家族的邀請才能夠來看展覽,因此更改為「美術館」,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對於社區團體及教育機構更親近友善,說明它是一個開放給公眾的空間。
美術館的新空間由Selldorf建築師事務所操刀,Selldorf建築師事務所也是去年被遴選為負責修繕北京故宮乾隆花園的團隊。建築師將原本六個分開的工業用空間,用一條寬敞的長道迴廊將40個大大小小的空間貫穿連結起來,並在顧及到整體的完整性之外保留每個空間各自的獨立性與實用性。40個空間包含了展演空間、圖書文庫、書店、半戶外的餐廳以及藝術家駐村空間。每年在藝術週展出的駐村藝術家展覽,已經成為這裡藝術市場的風向球之一。
新美術館的開幕展,一共展示了300件來自100位藝術家的作品。策展人將展覽分為八大支線,企圖用抽象的時間軸以及分類方式來闡釋盧貝爾家族收藏的藍圖與歷史,分別為:盧貝爾收藏中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收錄於盧貝爾巡迴展「30位美國藝術家」(30 Americans)之中的藝術家、德國藝術家研覽、兩件草間彌生的沈浸式作品、洛杉磯藝術家於1980、1990年代間創作的作品、1980年代紐約挪用藝術先鋒們的作品,以及2001至2012年間盧貝爾夫婦在中國拜訪100位藝術家工作室後選藏的作品。
從這些支線理路來看,我們不難窺探出盧貝爾重點式的「百科全書」收藏方式。從1960年代盧貝爾夫婦以每個星期25美金為收藏預算開始,在當時只能從新興藝術家價格親民的作品著手,卻也因緣際會地收藏了許多著名藝術家包括: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的早期作品。而隨著盧貝爾地產生意版圖的擴大,購藏的觸角也更廣、更細緻。後來每當盧貝爾夫婦對某個領域的藝術家或者藝術運動特別有興趣時,便會展開地毯式的搜尋研究,進而購得一整批涵蓋多面向相關藝術家的作品。這樣類似「圖鑑」式的收藏模式,仰賴專業的團隊執行,盧貝爾夫婦、兒子傑森(Jason Rubell)與任職了21年的美術館總監委拉德茲(Juan Roselione-Valadez)有一個四人小組來決議美術館的重大事務以及收藏決定。從事地產生意的盧貝爾也特別注重與社區的連結以及相關的教育活動,並經常性地與當地的多所大學共同舉辦座談、工作坊,同時也提供策展實習機制以及藝術家駐村的項目。 
盧貝爾美術館新空間開幕剪綵。(李晏禎提供)
El Espacio 23:心繫社會議題
同一週,離盧貝爾美術館約莫兩英里的距離,另一位美籍古巴裔地產開發富豪豪爾赫.佩雷斯(Jorge M. Pérez)的私人收藏,23空間(El Espacio 23)也開幕了。兩位傑出的地產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個區域為其收藏空間的落腳處,這也讓我們恰恰聞到了未來邁阿密的新興區域,很有可能就是座落兩家私人收藏的阿拉帕塔區(Allapattach)。
佩雷斯是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Pérez Art Museum Miami)的最大贊助人,並承諾未來百年之後將把所有的收藏捐獻給佩雷斯藝術博物館,他的收藏與其背景息息相關,拉美裔的他收藏有許多拉美藝術家的作品,且選擇的作品很大一塊圍繞著拉丁美洲的議題。開幕展覽的主題為「改變的時刻:佩雷斯藝術收藏中反應的社會動盪」(Time for Change: Art & Social Unrest in the Jorge M. Pérez Collection)。佩雷斯表示:「過去40年間,我收藏與貧窮、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以及移民議題相關的藝術作品。在今天看來,這些議題也同樣折磨著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現在正好合適將這些議題再次提現在世人眼前。」
古巴策展人何塞.羅卡(José Roca)從佩雷斯的收藏中挑選了80位藝術家的作品,透過這些藝術家特殊的語彙作為媒介,提示對現今議題的諷刺、反思,用當代藝術的角度觀看歷史並重新闡釋其關聯性。這些議題包括全球暖化、毒癮、政治、難民問題、社會的不安性、貧富懸殊、種族歧視與移民等問題。佩雷斯收藏的個性很鮮明,是一種貼近個人經驗直觀式的收藏,其主軸思想與佩雷斯最早在邁阿密開發平價住宅區時與當地的弱勢族群有緊密的互動有非常深的關聯。開發平價住宅讓他得到了第一桶金,而平價住宅裡頭發生的各項議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佩雷斯的收藏脈絡。
埃內斯托.尼圖《É. Ô Bicho!》。(李晏禎提供)
馬格利斯「倉庫」收藏:邁向20個年頭
今年慶祝第20週年的馬格利斯「倉庫」收藏(Margulies Collection at the Warehouse)被譽為美國最重要也最有個性的私人收藏之一。馬格利斯收藏座落於邁阿密近十年來新興時尚的溫伍德藝術區裡,一間五萬平方英尺的倉庫中。1998年,地產商收藏家馬丁﹒馬格利斯(Martin Margulies)想找一個倉儲空間來置放家中擺放不了的大型雕塑與裝置作品時突發奇想:為何不將收藏分享給社區大眾?從社區以及藝術教育出發,馬格利斯收藏與學校機構合作,每年有上千位的學生參觀以及參與研究。除了藝術教育與收藏分享外,他也長期投注在婦幼福利的慈善事業中。參觀收藏收取的十美金門票,會由馬格利斯基金會捐贈給有需要的婦幼團體,而展場空間的兼職人員也都優先錄用婦幼團體中有需要的單親媽媽。
馬格利斯收藏的個人特色鮮明,從抽象表現主義到貧窮藝術、攝影作品、聲音裝置到超大型雕塑裝置作品,誠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的收藏是我個性的寫照,由我的內在以及外在經驗組合而成。」收藏最早到今日都是以作品概念出發,並不拘泥形式、作品尺幅大小以及表現手法,也經常能夠看見多件屬於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收藏中,顯示他對某些藝術家的鍾愛。這些條件讓馬格利斯收藏多了幾分驚喜感和幽默感,使我們在觀看的經驗中,常常會因為幾件置放在一起的大型裝置而能夠從不一樣的視角發現作品的另一番樣貌。
20週年的展覽由收藏策展人海茵(Katherine Hinds)操刀,命名為「真的已經20年了嗎?」(Can It Really Be 20 Years Already?),從馬格利斯四千多件的收藏精挑細選而來,為展示過去20年馬格利斯收藏的變化及歷程。
德拉克斯收藏空間的展場一景。(李晏禎提供)
德拉克斯收藏:帕索里尼的縮影
德拉克斯收藏(de la Cruz Collection)空間始於2009年,展場一共三萬平方英尺,座落在一個三層樓挑高、美術館規格的建築物,其中一面牆是挑高兩層的落地玻璃,戶外的自然光可以自然地灑落展場內。德拉克斯收藏在邁阿密最熱門的「設計區」,緊鄰邁阿密當代美術館(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展覽的主題「一天一天」(From Day to Day)是從帕索里尼的詩節錄出來的一句,帕索里尼的詩影響貫穿了德拉克斯的整個收藏。最早是藝術家費里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 (Félix González-Torres)將後新現實主義導演與詩人帕索里尼的羅馬詩集(Roman Poems)送給德拉克斯夫婦,而去年剛納入德拉克斯夫婦收藏的格倫萊根(Glenn Ligon)也深受帕索里尼詩集的影響。帕索里尼詩集裡頭探討社會制度所架構成的認知、階級、種族與知識種種的標準,同時他也倡議政治人物應該要向藝術家尋求理解社會的導引。帕索里尼一生馴服於制度下卻也終其一生與制度對抗,他對西方社會架構、文化構成的反思與疑問,在50年後的今天,依然有效。同樣的精神,也涵蓋在德拉克斯收藏不同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中,一種對現狀以及現實體制不斷思考提問的態度。
德拉克斯收藏初期專注於拉美裔的藝術家,後來隨著收藏漸趨成熟,決定更開闊地收藏全球的當代藝術家。收藏的作品非常多元,從達利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抽象表現主義到具代表性的拉美藝術家和當代藝術的藍籌作品等。另一個特色是視覺衝擊強烈,絕大多數的作品都色彩鮮明、語彙辨識度高,這可能跟德拉克斯本業是南美洲的可口可樂品牌系列飲品在波多黎各的製造與代銷商息息相關。可口可樂產品族群年輕、潮流,形象開放、陽光,這樣的視覺美感似乎也間接的表現在德拉克斯收藏的特性當中。
縱觀邁阿密的私人收藏,環境是最大的養份,而各種元素的組合也得以讓藏家有很大的空間發揮,促成了今天邁阿密私人收藏的豐富樣貌。這些私人收藏也不負眾望地背負了該有的社群教育工作,在展現私人收藏之外,與大眾、學生、學校均有諸多的合作。每個收藏也都出版了自己的收藏畫冊,在出版與研究方面也毫不遜色於美術館。這些收藏有未來會捐贈給美術館,有成為私人美術館的,也有只是單純就是要將好的藝術分享給公眾的簡單概念。無論是以哪一個原因為出發點,能夠不藏私地與眾人分享收藏、進入社區,已成為下一個世代的收藏家與私人機構的典範。
李晏禎( 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