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世界藝術傑作生來就自由和平等——談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催生的國家凱布朗利-賈克.席哈克博物館

世界藝術傑作生來就自由和平等——談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催生的國家凱布朗利-賈克.席哈克博物館

自古以來,各國家和民族的面具,皆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美學意涵。西方人對遙遠國度的藝術和文化的好奇及關注始於15世紀。2019年11月15日,來自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的「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南部院區盛大開幕。
2019年11月15日,來自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簡稱凱布朗利館)的「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簡稱「面具精品展」)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南部院區盛大開幕。此展由凱布朗利博物館館長史蒂梵.馬丁(Stéphane Martin,任期2006-)促成;典藏處伊夫.勒弗處長(Yves Le Fur)策劃;展覽、出版與發展處副處長鍾志佳(Fred Chi-chia Chung)與故宮的團隊共同執行。兩院館歷經了七年的協商與籌劃,精選了100件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及大洋洲四大洲的面具,分別在「非洲媒介的藝術」、「大洋洲瞬逝的藝術」、「美洲模仿的藝術」和「亞洲戲劇的藝術」四個展區展出。「面具精品展」自2008年起,曾在巴林、法國、中國、日本、比利時巡迴展覽,2019年,臺灣的觀眾亦有幸能透過面具認識世界四大洲人類深層的文化及信仰,極為難能可貴。
2019年11月15日,「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盛大開幕。(陸仲雁提供)
「面具精品展」展場入口的大型展示牌,標註了四個展區,包括非洲、美洲、亞洲及大洋洲的一百件面具的地理位置。(陸仲雁提供)
「面具精品展」在故宮南部院區非洲區「媒介的藝術」(The Art of Médiation)展廳的面具。(陸仲雁提供)
法國對第一藝術的關注與起源
自古以來,各國家和民族的面具,皆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美學意涵。西方人對遙遠國度的藝術和文化的好奇及關注始於15世紀。透過科學和考古的研究及文物的登錄與典藏,19世紀時,羅浮宮博物館曾規劃了「遙遠」(Lointain)專題展館。1878年,人類學博物館(Musée d’ethnographie du Trocadéro)在巴黎創立(1938年更名為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1961年,法國文化部將法國海外博物館(Musée de la France d’outre-mer)轉型成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d’Afrique et d’Océanie)。1990年代,兩館分別隷屬於法國的文化部和研究部兩個部會,1998年,在法國前總統賈克.席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1932-2019)的主導下,兩個部會共同參與了籌建嶄新凱布朗利館的計畫。
位於巴黎的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前身為創立於1878年的人類學博物館(Musée d’ethnographie du Trocadéro)。(©Musée de l’homme)
人類博物館與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的文物整合
上述的兩館典藏文物的整合計劃始於1997年。2001至2004年間,30多萬件包括樂器、探索發現及法國殖民地歷史三大類的重要文物及兩萬五千多件紡織品、攝影作品及書籍等集中登錄之後,兩館的80位專業人員,在這三年期間,就人類博物館典藏的約25萬件及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的兩萬五千件文物,進行了去塵、除蟲、去霉、登錄、攝影、掃描的處理及整理。凱布朗利館籌建期,經專業處理的文物,先暫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庫房。2006年6月20日,凱布朗利館開幕營運後,籌備期所建製的文物數位檔案資料庫,成為學術研究及展覽策劃領域極具價值的資料。目前,凱布朗利館典藏的三十多萬件文物,多源自於人類博物館與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五百多件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文物,在佔地約12,000平方公尺的展廳展出。
創立於1961年的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Palais de la Porte-Dorée),最初是為了1931年的殖民博覽會而建,於2007年重新開館,更名為移民史博物館(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與凱布朗利博物館
凱布朗利館是由法國第五共和的第五任總統席哈克所催生的文化建設計劃。席哈克曾於1995至2007年間擔任二任法國總統。12年的總統任期內,曾致力於援助非洲、永續發展跨文化對話及促進族群融合等議題,亦熱愛華夏和日本文化藝術,有鑑於在歷史上有許多國家與法國有深厚的淵源。他認為法國政府的角色,除了宣揚法國文化,亦應保存、典藏及推廣非洲、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原創藝術文物。
凱布朗利館展廳展示的文物,多源自於人類博物館與國立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博物館。(陸仲雁提供)
為此,席哈克在1995年當選法國總統之初,就已發想創立一個以「第一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Art Premier)。影響席哈克文化政策的關鍵人物,是法國知名的世界雕塑專家及收藏家賈克.格查奇(Jacques Kerchache)於1960年在巴黎開設了古董店,同時也是最先開始重視非洲加彭(Gabon)及奈及利亞(Nigeria)藝術文物的收藏家。1970年,將長久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貶義用字 「原始」(primitif),定義為「第一」(premier),以代表早於西方出現的非西方藝術或民族志藝術 。1980年代,他開始專注的將多年典藏的文物登錄整理並籌劃特展。1990年,他在1973年創刊的《解放報》(Libération)中倡議:「世界藝術傑作生來就自由和平等」(Les chefs-d’œuvre du monde entier naissent libres et égaux)。此社論刊登後獲得350位文化與科學界人士的支持。同年,時任巴黎市長的席哈克,在模里西斯島(Maurice)與格查奇相識後,兩人共同以推動文化平等為志業。
其實,從19世紀開始,羅浮宮就已構思成立專門研究非西方文明的部門,格查奇等人亦於1960年代末期,就倡議能在羅浮宮規劃專題展廳。1998年,在席哈克的推動下,由法國名建築師讓米榭.威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所設計,佔地1,400平方公尺的長期展廳(Pavillon des Sessions)終於在2000年對外開放。
近第七區艾菲爾鐵塔,面塞納河左岸布利碼頭(Branly)的行政大樓,800平方公尺的植物外牆,由法國植物學家派屈克.布朗(Patrick Blanc)設計,裝置了一百五十種及一萬五千多棵植物。(擷自網路)
凱布朗利博物館的誕生
1998年7月29日,席哈克與前總理里昂內爾.喬斯班(Lionel Jospin,任期1997-2002年)兩位選址近艾菲爾鐵塔的第七區,塞納河左岸的布利碼頭(Quai Branly)為博物館預定地後,首先成立了一個由全球18位建築師、研究員及藝術家所組成的競圖評審團。1999年,集結了建築、室內及庭園設計領域的精英評選,最後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的團隊(AJN-OTH Bâtiment-Ingerop),從14個入圍的國際競標團隊中脫穎而出。得標後負責博物館約30,000平方公尺的四個建築體的設計,包括展館及Claude Levi’s-Strauss劇場 (Pont-musée)、書店及修復工坊(Bâtiment Université)、行政樓(Bâtiment Branly)及Jacques Kerchache圖書室、辦公室、圖像視聽資料庫房(L'Auvent)的設計;展覽館的工程由Société Joseph Paris公司承包;展館空間由尚.努維爾及博物館計劃總監傑爾曼.維亞德(Germain Viatte)共同設計;行政大樓的外牆植物裝置,由植物學家派屈克.布朗(Patrick Blanc)設計;自然庭園則由建築師及景觀園藝家吉勒.克雷蒙(Gilles Clément)設計。此外,2001年起,正式動工後的五年工期間,國立考古研究院曾於現址考古研究。
設計凱布朗利館四個建築體及展館的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於館慶十周年觀展。(陸仲雁提供)
布朗利博物館展館一樓入口的長廊引導參觀者往展場,如從現代穿越時空至「第一」藝術的國度。(陸仲雁提供)
凱布朗利博物館與法國政府的文化政策
法國的軍事及政治家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任期1959-1969)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之後於1958年創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出任第一任總統,1959年上任創立了文化部,並任命喬治.安德烈.馬勒候(Georges André Malraux,任期1959-1969)先後擔任了兩任文化部長。
有關戴高樂總統及馬勒候文化部長的著作《戴高樂與馬勒候—— 一個故事、兩個傳奇》(André Malraux – Charles de Gaulle, une histoire, deux légendes)。(擷自網路)
2004年12月9日,席哈克頒布了法案(décret no 2004-1350),將凱布朗利館定位為公共行政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du musée du quai Branly),同時隸屬於文化與通訊部(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及國家教育及研究部(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national et de la recherche)。在法國,公共行政機構(Établissements publique à caractère administratif)是受公法管轄並具有一定行政和財務自主權的法人。凱布朗館的公共機構角色,是宏掦國家博物館及科學機構所典藏的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藝術和文明的科學知識,以博物館學和科學為依據,就四大洲的有形和無形遺產進行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展示、評估、典藏,教育,推廣和傳播。並以科學和文化為基礎,與國際合作,向原產及繼承的社會,傳播公共文化文物的知識。
1978年起,法國政府開始編列預算,興建和整建博物館後,第五共和時期的數任總統,相繼於任內催生文化大建設,包括龐畢度(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任期1969-1974),於1969年催生了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季斯卡.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任期1974-1981),於1986年將奧塞火車站轉型成奧塞博物館;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任期1981-1995),於1981年起推動了羅浮宮的「大羅浮宮計劃」(Projet de Grand Louvre)及席哈克所催生的凱布朗利館。
凱布朗利博物館館長史蒂梵.馬丁的建樹
在法國巴黎,自1970年起,有近十家隸屬於文化與通訊部的國立博物館,相繼轉型成公共行政機構。分別為1970年轉型的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1993 年的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及羅丹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Rodin)、2004年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et du musée de l'Orangerie)、2005年的尚賈克.埃內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Jean-Jacques Henner)、2010年的國立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2012年的鍍金門宮(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2015年的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及2017年的居斯塔夫.莫羅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Gustave Moreau)。
轉型為公共行政機構的法國國立的博物館館長由總統任命,故館長職稱為「President」,與其他由文化部長任命的國立博物館頭銜「Director」有所區分。凱布朗利館的現任館長馬丁,於1998年凱布朗館正式創立時,即被席哈克委以重任,任命為館長。馬丁是法學專業,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和國家行政學院(Institut d’étude politiques de Paris, 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曾擔任審計法院(Cour des comptes)的首席顧問、龐畢度國立藝術和文化中心總監,文化與法語部內閣副主任及文化部内閣主任等要職,公務資歷完整。具有文化行政專才及深厚的文化涵養的馬丁,在凱布朗利館20多年的館長任內,除了在營運管理有所建樹,亦結合民間專家、學者及專業技術人員策劃嶄新主題的特展,成功地獲得法國本地及來自全球參觀大眾的青睞。
馬丁館長在凱布朗利館任內,結合民間專家學者及專業技藝人員策劃了如「頭髮」、「刺青」等主題特展。(擷自網路)
在馬丁的領導下,參觀人次年年成長,2006年開幕當年為近百萬參觀人次,到了館慶十周年,己達1,400多萬人次,成功地與其他在巴黎歷史悠久及享有盛名的國立博物館並駕齊驅。有此卓越成效,馬丁功不可沒,法國政府為表揚他傑出的貢獻,曾授予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Officier dans  l’Ordre de la Légion d’honneur)、民族勳章(Officier dans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及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Commandeur des Palmes académiques et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此外,在國際上,塞內加爾、波蘭及墨西哥為推崇他傑出的文化外交貢獻,亦授予了殊榮。
2011年,馬丁出版了《凱布朗利博物館一文化對話之地》(Musée du quai Branly : Là où dialoguent les cultures )一書,詳述他所領導的非歐洲文明博物館。熱愛竹工藝的馬丁,亦於2018 年主編了日本竹工藝特展的圖錄(Fendre l’Air. Art du bambou au Japon)。
史蒂梵.馬丁出版的《凱布朗利博物館一文化對話之地》一書(Musée du quai Branly : Là où dialoguent les cultures, 2011年)。(©Stéphane Martin)
馬丁與故宮的交流
故宮與凱布朗利館的交流始於2006年,時任故宮院長林曼麗(任期2006-2008)受邀出席了6月20日由席哈克和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t Annan)聯合主持的凱布朗利館的開幕典禮,次日,出席了在法國總統府(Palais d’Élysées)所舉辦的開幕酒會,6月22日則參與了「談博物館使命」的圓桌會議。同年12月,馬丁受前院長林曼麗的邀請,出席故宮正館改建完工啟用典禮。
2006年,時任故宮院長林曼麗受邀出席6月20日凱布朗利館的開幕典禮,特別拜會了馬丁館長並致贈賀禮。(陸仲雁提供)
2006年12月,馬丁館長撥冗出席故宮正館改建完工啟用典禮,故宮特別安排赴總統府。右起: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前院長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 、林曼麗前院長、馬丁館長、故宮林柏亭前副院長。(陸仲雁提供)
2019年9月,法國《世界》日報(Le Monde)以頭條「一個命運、一個時代」刊登了席哈克前總統往生的消息。(取自網路)
2012年10月25日,馬丁特別派了該館展覽、出版與發展處海倫.扶勒尚處長(Hélène Fulgence)拜會了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任期2012-2016年),推薦了「剛果河——中非藝術」(Fleuve Congo: Arts d’Afrique central)與「面具——心靈之美」(Masques: Beauté des Esprits)特展。同年,馮明珠長受羅浮宮前館長羅亥特(Henri Loyrette,任期2001-2013)之邀,出席了12月4日羅浮宮在法國北方的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開幕盛典,趁此行,馮明珠專程回訪了馬丁,開啟了兩院館合作「面具」特展的共識,及推動草擬合作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2015年特別邀請馬丁來臺,在北院及嘉義市立博物館以「民族學博物館在二十一世紀所扮演的角色——談博物館經營策略」為主題,發表了兩場講座。
2012年11月,故宮馮明珠前院長於凱布朗利館拜會馬丁館長。左起:展覽、出版與發展處處長(Hélène Fulgence)、馮前院長、馬丁館長、時任凱布朗利館巡展負責人鍾志佳。(陸仲雁提供)
2016年10月17日,前院長林正儀(任期2016-2018)率團赴巴黎出席了在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舉辦,由十四家文博機構聯展的「玉——從帝王尊榮到裝飾風的藝術」特展開幕,借此行,林正儀專程赴凱布朗利館參訪並與馬丁餐敘,延續了雙方的合作計劃。2017年5月,林正儀邀請馬丁再次來臺,在北院與南部院區,以「民族學博物館特展的效應」(The Effets of Special Exhibitions on Ethnological Museums)為主題發表演講。2018年2月,雙方在林正儀任內簽署了四年期的合作備忘錄,將未來雙方的合作定位為交流展。
2016年10月,故宮前院長林正儀赴凱布朗利館參訪及拜會馬丁館長。右起:時任器物處余佩瑾處長(2020年元月升任副院長)、林正儀前院長、馬丁館長、筆者。(陸仲雁提供)
2017年5月26日,故宮林正儀前院長邀請了馬丁館長,在故宮南院以「民族學博物館特展的效應」為主題發表講座。(陸仲雁提供)
「面具精品展」展發想於2012年,原預計該展於2014年赴亞洲巡迴展時在故宮展出,七年之後,得以成功地於2019年在現任院長吳密察任內風光登場,有賴於兩院團隊的努力,尤其是馬丁對臺灣的友好。此外,早年從臺灣赴法國深造,在法國文博界歷練豐富且深受肯定,曾多次代表馬丁來故宮拜會,就雙方合作居中協調的鐘志佳副處長;法國在臺協會(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 )及駐法國臺北代表處(Bureau de représentation de Taipei en France)等機構的支持亦值得申謝。
此外,更難能可貴的是,有賴於馬丁的支持與推動,從2019年底至2020年初,凱布朗利館分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及故宮南院兩館,同時鉅獻了該館的「TATTOO刺青——身之印」及「面具精品展」特展。這兩個曾經成功巡迴全球的特展,能同時在臺灣兩個博物館呈現,開擴臺灣觀眾的藝術與文化視野,足以見證馬丁所倡議的「文化對話」及對臺灣的厚愛,此臺法博物館合作的新里程碑,值得珍惜及記述。
2019年9月27日,凱布朗利館的「刺青——身之印」特展於高雄巿立美館開幕。左起: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林思伶局長、葉匡時副市長、文化部蕭宗煌政務次長、高美館李玉玲館長、策展人安妮與朱利安(Anne & Julien)、馬丁館長、法國在臺協會公孫孟主任(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任期:2019. 9一)、鍾志佳副處長及柯柏睿處長(David Klerber)。(擷自網路)
從2006年林曼麗前院長代表故宮與馬丁第一次邂逅,到2020年,凱布朗利館與故宮的館際交流,己長達14年。馬丁在「面具精品展」特展圖錄的序中提到:「藝術無論是戴著面具,還是龍嘯九天,都能遠涉重洋,凝聚各地人民最可靠的牽繫」(Les arts, qu’ils soient masqués ou rugissants, sont les plus sûrs liens noués entre les hommes, par-delà terre et océans)。相信在此理念及合作默契下,預定於2022年在凱布朗利館舉辦,以「龍」為主題的故宮回饋特展,必可繼1998年故宮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的「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 特展(Trésors du Musée national du Palais, Taipei: Mémoire d'empire)再次驚豔法蘭西。
2017年,法國在臺協會(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 )紀博偉處長(Benoît Guidée, 在臺任期2015 – 2019)與馬丁館長(左)及林正儀前院長(中)合影於故宮。(陸仲雁提供)
2019年,法國在臺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柯柏睿處長(David Klerber)出席了南院「面具精品展」開幕典禮。右起:凱布朗利館展覽、出版與發展處副處長鍾志佳、故宮黃永泰副院長、柯柏睿處長、故宮吳密察院長、凱布朗利館策展人勒夫(Yves Le Fur)、故宮南院處彭子程處長、筆者。(陸仲雁提供)
結語
席哈克在法國政府的資歷完整,30年的政治生涯間曾任國會議員、農業部長、內政部長、總理等要職,並曾於1977年到1995年間擔任巴黎巿長。第二屆總統任期屆滿前一年,如願在巴黎為四大洲第一藝術的文物建設展館,賦予了人類藝術文化發展新的定位。2016年6月,法國政府為表彰席哈克的文化貢獻,特別於館慶十周年在博物館原有的名稱之後冠上席哈克的全名,成為「凱布朗利一賈克・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筆者有榮幸受邀出席館慶晚宴,見證此榮耀。2019年9月26日,享壽86歲的席哈克與世長辭,以國家元首為名的凱布朗利館除了可慰席哈克在天之靈,亦可讓世代參觀此館的藝文愛好者,緬懷這位對文化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
2016年6月,筆者受邀出席凱布朗利館十周年館慶,與馬丁館長合影於「賈克.席哈克——文化對話」特展展廳前。(陸仲雁提供)
筆者曾有榮幸兩次見到席哈克。首次為1998年10月,故宮的「帝國的回憶」特展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開幕前,和故宮前院長秦孝儀(任期1983-2000)特別陪同愛好華夏文化的席哈克參觀故宮文物瑰寶。第二次為2006年6月,凱布朗利館開幕時,陪同故宮林曼麗前院長受邀出席開幕盛典及於總統府的慶功酒會。筆者極為珍惜此兩次難能可貴的機緣。欣逢「面具精品展」成功來臺,特撰寫此文,獻給尊敬的法國總統席哈克及法國博物館界的泰斗馬丁館長。
陸仲雁( 2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