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請問, 看展覽要購票嗎?

請問, 看展覽要購票嗎?

我喜歡提MoMA,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它是私人美術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黃金地段,每年吸引超過三百…
我喜歡提MoMA,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它是私人美術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黃金地段,每年吸引超過三百萬人次參觀。是什麼緣故,讓專家與觀光客趨之若鶩?難道群眾只是「附庸風雅」,懷著「順道一遊」的心態花近25美元入內參觀?其實主要原因在於美術館有專業策展團隊,能策畫出精彩又具學術氣質的展覽。MoMA的策展群組分成數個細部,依材質而類別化的組群,由繪畫及雕刻領頭,此為MoMA的強項。館藏與捐贈作品輪流展出、個別藝術家與相同群組畫家聯展、每年引介新繪畫等,都是MoMA讓人不得不走進去的原因。兩年前香港駐台藝術家李傑便在新繪畫的群展裡展出。其他類別裡,手稿與印刷也獨立成一個團隊,因為MoMA 擁有超過一萬件二十世紀藝術的紙上作品,包括鉛筆與墨汁手稿、水彩、拼貼以及不同媒材的紙上作品等。
攝影類別於1930年成立,目前擁有超過2萬5千件重要攝影作品,之前的重要策展人Joel and Anne Ehrenkranz 所著的專業書籍出版,成為當今研讀攝影作品的重要參考書籍。每年舉辦的「新攝影」更導入全世界各地年輕攝影師的論述。電影部門成立於1935年,目前所收藏的影片數字為2萬2千部,這是全美國最大的影片收藏,每部影片大約有6-10支35厘米的電影拷貝,一支拷貝大約為60公分長的圓形鐵盒,需要的空間極大,同時得恆溫恆溼。目前影片庫存在Celeste Borton美術館裡的電影儲藏中心,號稱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典藏中心。
1932年,MoMA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著手研究收藏「建築與設計」的單位,10年後成立策展團隊,收藏涵蓋二十世紀以降,各個重要建築運動到當代建築設計之模型、手稿、照片及文件檔案;其中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有的文獻,更是「鎮館之寶」。在設計部分,收藏了上千物件,像是家電、家具、桌椅工具和織品,甚至運動汽車與直升飛機也含括在內,多數為「原件」或「簽名古董」,共計2萬8千件。建築與設計策展團隊針對十九世紀後的藝術潮流進行精準分析,包括從藝術工藝(Art and Craft)運動到移動影像等,都有極好的口碑。圖案設計收藏品,則有重要的海報古印刷。此外,多媒體表演藝術類,收藏範圍針對以時間為基礎的作品(Time-based Art),例如移動影像、影片裝置、錄像、表演、移動物件及聲音藝術作品等,同時也關注每個時間點所使用的機器;該部門於1960年成立,而多媒體類別則誕生於2006年。
此刻於台中國美館,亞洲雙年展「造動」裡展出的藝術家周育正作品《100》。觀眾向售票人員購買參觀票券,即可進入周育正的作品展間參觀。(周育正提供)
每個群組不定時提出展覽主題,經高階董事會同意後,該策展人將獲得館內資源支助,一個展覽平均須用4到5年時間完成,執行計畫包括田野調查、資料收集、確定展覽內容、書寫論文,最後一年則確認細節,接著推出展覽。一間美術館,除了館藏品的展覽外,同時會有4到5個展覽同時進行,所以即使略過典藏展,也需花半天時間才能看完,這般慢工細活、精準研究,重現藝術家創作時的態度與境況,便是MoMA讓觀眾每年參觀多次的原因。
2015年台中國美館舉辦的亞洲雙年展「造動」,周育正創作了一件名為《100》的美術館計畫作品,饒富趣味地調侃台灣官辦美術館的不收費機制,令人莞爾。觀眾支付台幣100元,走入他所規畫的美術館裡,門口有人收費並開立發票,觀眾入內看到的作品,與在全年不收費的美術館內所看到的作品,形成強烈對比。這件作品放在國美館裡別具意義,當觀看藝術成為免費機制,是否為政府的德政?過多的入館人數,造成觀看品質低落,其中包含人力與技術的拉鋸,如同台灣大學教育普及,造成大學過多的現象一樣。反觀上海與北京,一個簡單的展覽,向群眾收取門票,全然抱持資本主義態度,而強調新自由主義的台灣,卻向社會主義靠攏?
九月中旬去了一趟上海,受邀參加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每天有跑不完的開幕,不只是大會安排的活動,外圍一連串的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及商業空間的活動,盛況空前,這樣的藝術光景,可能只有香港、紐約和倫敦這類大城市辦得到,一星期內有三個藝術博覽會(包含西岸、Photo Shanghai和城市博覽會),私人空間與美術館更是推出許多重要展覽。走進每間美術館或展廳前,掏錢買票已成為慣例,商業中心裡的展覽也需售票;走進孔廟看看老夫子,必須付費,進入後許個願、敲個鐘,也採分項計費。中國現在無處不收費,引發我想藉此談談展覽售票的機制。
上回去北京,走進年輕的「楊畫廊」時,因為不認識對方,門口的女士客氣地說:「我們要收五塊錢。」我乍聽之下愣住,回過神,說明自己是藏家,她就笑笑的讓我進去了。據說寒暑假時,798許多畫廊會象徵性收取費用,以防「閒雜人等」進入空間吹冷氣,或者冬天入內取暖;如果是熟面孔,當然就不必收費。聽到這樣的說法,筆者不免有些異議,認為商業空間不該為管理之便而以收費方式限制參觀者。記得去年學學文創舉辦了杉本博司攝影展,收取入場券250元,其實我也感到納悶,因為現場作品是可以銷售的,為何商業銷售展覽也要收費?
9月中旬的上海,一城同時間有三場藝術博覽會盛事,加上眾多的美術館、畫廊空間展覽,藝術氛圍熱烈非凡。此為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一景。(攝影/林亞偉)
曾文泉( 10篇 )

曾文泉,為前華特迪士尼台灣董事總經理, 如今是走訪全球各大美術館與博覽會的知名收藏家暨策展人。 近年來其藝術收藏範圍,從現代涵蓋到當代藝術,並跨入策展領域,活躍於藝術圈。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