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全球設計實驗室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全球設計實驗室

懷抱著對於21世紀建築設計的雄心壯志,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以下…
懷抱著對於21世紀建築設計的雄心壯志,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以下簡稱ZHA)不斷嘗試跨越尋常的設計思維,致力於各尺度中創造設計的動感與流動性。上月起「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全球設計實驗室」特展於松山文創園區正式開展,透過建築模型、設計規畫文件、導覽影片,帶來ZHA散布全球已完工以及正在進行的設計案例,包括公共建築、商辦建築與住宅設計、交通與及基礎設施,乃至產品設計、幾何研究等,展現跨尺度的設計能力、因應不同條件的設計策略,提供大眾全面性的認識基礎。
呼應ZHA作品的流動性,展覽現場以去年開始動工的「北京新機場航廈」模型為入口亮點,由公共建築、商辦建築與住宅設計等案例模型與文件資料向左右兩旁展開,並於展場一隅輔以影像放映供大眾一覽其設計理念、團隊的文化精神,以及因應淡江大橋日落等自然景觀的設計策略。展覽中並以VR虛擬實境技術提供行走淡江大橋的情境體驗。
以三片花瓣流線感構成的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以三個獨立空間規劃中央廣場,結合大劇院、當代藝術館、多功能會堂等空間規畫,中間則以中庭呈現,銜接至戶外風景。(Zaha Hadid Architects提供)
札哈.哈蒂的建築語彙
具有鮮明風格的女性解構主義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生於1950年,1977年自英國倫敦建築聯盟(AA)學院畢業後,於1980年成立個人建築事務所,以1993年的維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嶄露頭角,並於2004年以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設計提案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哈蒂建築的理論與設計思維均來自她在都市化、建築學領域30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她認為建築必須考慮公共空間、光線等空間與建地環境的複雜關係,並始終以流線型設計做為設計手法,使建築整體形成無間斷、連續性的線條結構。城市空間流動性的概念,同樣也表現在其空間體驗的營造,包括全新的人流方式、車流方式的規畫。
此外,哈蒂的建築思維也來自大學主修數學的背景,因而在建築上關注自由與抽象、靈活運用物理學。哈蒂常以繪圖做為設計方法,逐步透過透視圖、模型等設計工具,掌握空間性質、物理條件,續以繪畫實踐空間中的實、虛規畫。不若早期如手工藝般以手繪圖像與拼貼、常見的碎裂形式,哈蒂1990年代後便試圖從地景探索,透過建築的線條與曲線反映環境脈絡,探尋空間穿透的可能性,並於千禧年前後開始投入電腦輔助設計。
ZHA的建築:創新、未來性
1988年,現任ZHA負責人的舒馬赫(Patrick Schumacher)加入哈蒂建築團隊成為資深合夥人,在兩人的合作、激盪下,哈蒂建築的物理空間組成與形式也開始轉換。如2012年的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以流動水面形態做為靈感設計,於場館底部表現裙樓結構,與既有的橋樑、景觀融為一體,或是以伊斯蘭書法為空間形體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er),均呈現哈蒂對於複雜的流動空間體驗的講究。事實上,在本次展出的北京新機場航廈、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金融區(KAFD)地鐵站、單塔斜張橋的淡江大橋等交通及基礎設施,更能彰顯出其動態的流線型體表現。透過交通樞紐空間中自然光線與玻璃帷幕下的空間層次,完整表現ZHA在氣勢恢宏的建築結構下,於室內發展出俐落的空間動態規畫。
致力朝向「建築的未來」為實踐方向,ZHA以生態環保材料實踐永續性建築的理念,並透過當地特色語彙塑造空間語境。例如,預計將座落於英國的格林森林流浪者生態體育場(Forest Green Rovers Eco Stadium),即以低碳工法,企圖建造第一座全木造足球場;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則以三片花瓣的流線感呼應當地特色;2014年完工的成都新機場則以特殊的屋頂結構,延續中式屋瓦的文化象徵。
展覽中「ZHA設計基因」展出進行中的建築設計研究。(攝影/游雅筑)
打破設計疆界的實驗精神
ZHA創新、前衛的實驗精神並不侷限於城市、建築尺度上,也延伸至室內、家具與產品。此次展覽也陳列ZHA進行創新型研究與開發的「幾何研究小組」(CoDe)的六個研究面向,包括其於膜狀曲面、殼狀結構與拓樸優化等形體、材質、結構、製造的試驗,以及在3D列印技術與製造上的嘗試等。與展場其他建築案例的並陳下,這些單一卻繁複的形體,即建構出在ZHA建築設計前,開發跨域合作、科技運用扮演的重要角色。
2006年旗下成立的「札哈.哈蒂設計工作室」(ZHD)則透過工藝結合創新材質,以跨品牌合作執行時尚配飾、珠寶、傢俱設計、室內設計、展覽策畫與佈景設計,如由五個元素組成的《Niche組盤擺件》,即以不連續幾何形狀以及流動形體,呈現如燕尾形狀般的雕刻形體。展覽同時也以「ZHA設計基因」一區展示進行中的建築設計研究,呈現ZHA透過與各地工程結構專家的合作,以自然相合的一致性與複雜性為其建築環境的想法、以「參數化主義」(Parametricism)為基礎,反覆驗證並實踐其建築願景。
做為21世紀的建築未來?參數化設計的策略與變革
相對於哈蒂原創性的設計表現,自哈蒂去年病逝後承攬ZHA決策事務的舒馬赫,深入研究參數化設計。在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他便提出參數化主義,主張21世紀的建築將是參數化設計的時代,並致力在ZHA建築設計中實踐理念。
於開幕同日舉辦的「文化暨美學建築講座」中,舒馬赫即提出透過關聯式的幾何建構、數位設計工具,參數化主義能產生適應性、相關而具差異性的設計。他指出「社會的秩序來自空間的秩序,而建築則提供社會長期記憶的演化載體」。因而在回應當代城市所面臨的複雜性課題時,他認為參數式主義是最關注城市空間發展的建築設計,能與整體地形環境達到和諧狀態。
透過ZHA展覽現場的建築設計規畫文件中,觀者亦能一探ZHA如何進行場域、空間體驗研究,進而以形體的嘗試、幾何研究,將場域的文化或環境條件轉化於其建築設計,以回應不同場域以及時代的發展,顛覆傳統建築設計模式,建構ZHA對於未來建築的想像與設計思維。
游雅筑( 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