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印尼】 丁香菸的味道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印尼】 丁香菸的味道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從2005年崛起後,接連帶動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包括台灣的當代藝術受到市場的矚…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從2005年崛起後,接連帶動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包括台灣的當代藝術受到市場的矚目。2007年初夏,首次展開印尼當代藝術的研究與考察之旅,造訪雅加達、日惹、萬隆及馬格朗,共四個城市。
第一站抵達日惹─印尼當代藝術的重鎮,一下飛機迎接我的是丁香菸的味道,這是一種與一般香菸完全不同的味道。除了丁香作為主要基調外,由其他香料混雜出一種帶點古老、微辣帶點甜味,「神秘、天真帶點猖狂」,是幾年下來和印尼藝術家朋友們交往的個人感受,或許隱性或許顯性地呈現在我們觀看的印尼當代藝術作品當中。每當有人問起有關印尼當代藝術的特質,往往我會以丁香菸作為開頭。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印尼】 丁香菸的味道
日惹的藝術工作者
第一次到達日惹,透過藝術家夫婦Agus Swage及Titarubi的盛情協助,一天平均下來可以與至少10位藝術家聊聊目前創作的概況,並進行工作室的訪問。Agus是日惹藝術家們當中的老大哥,同時也是在亞洲當代藝術市場中最早展露頭角的藝術家。他玩樂團,是披頭四(Beetles)的鐵粉,也常將感受到披頭四召喚的靈感,悠遊於架上繪畫、雕塑及裝置三者間,樂此不疲。有時他也會將自己化身在創作中與名人、死神等嬉戲,在看似輕鬆有時嬉鬧的畫面構圖裡,談的往往是他對於世界、對於死亡的看法。
相較於Agus,Titarubi的創作則是巨大雕塑或是裝置其中至為關鍵處顯露一種極為女性細膩的細節,無關詩性般的溫柔,更多是對於東方西方或是男性女性間的關係。2008年Titarubi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所創作的《Surrounding David》,Titarubi將象徵西方藝術史的代表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大衛雕像加高為原尺寸(5.17公尺)的二倍大,矗立在身高只有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亞洲人面前,其供人膜拜景仰紀念碑意象更鮮明了,也巧妙的帶出亞洲人在面對由西方創造出的歷史與文化的態度;此外她又將這座加大版的大衛雕像表面圍裹上鮮豔藤蔓與花朵圖樣半透明的錦緞布料(一種常見於印尼爪哇與巴里島名為Kabaya傳統婦女服裝),提出關於男性與女性裸體在社會既定被形塑的價值觀。
Titarubi《IMAGO MUNDI》.2013。(Titarubi提供)
從Agus Swage及Titarubi二位藝術家談起,並非是介紹他們的作品,關鍵的是這對藝術家夫妻在印尼當代藝術被放在所謂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同時他們的創作也啟發許多年輕剛起步的藝術家。 日惹的當代藝術家有著相當凝聚的群體意識,年輕的藝術家總是經常群聚在資深藝術家工作室(例如Agus的家就是重點),有時聊藝術,有時玩音樂或看人玩音樂,或是沒目的的閒晃;當時能用簡單英文溝通的藝術家非常少,往往就是靠Agus、Titarubi或是策展人Enin Supriyanto來協助翻譯,可以想見長期下來的工作量與體力耗費之大,支撐當時他們下去的力量就是希望印尼當代藝術能在亞洲其他地方被看見,甚至同時被世界看見的理想。
Fendry Ekel《Untitled(1987)》.油彩畫布.60×75 cm.2014。 (OFCA提供)
征戰亞洲的強烈企圖心
在早年剛開始接觸他們時,尤其知道你有中國經驗後,印尼藝術家就會開始和你交換他們對於中國藝術家的看法,之後往往就會帶上一句:「這個我們也做得到!」透過這幾年間的努力,印尼當代藝術迅速的先在台灣、中國發展,後來也在巴黎及柏林開始萌芽。
與新加坡不同的是,印尼政府對於當代藝術的支持相當有限,甚至是沒有支持。印尼當代藝術的推動主要還是在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畫廊、私人美術館、基金會甚至是拍賣公司這些私營單位或是個人;如果說「商業市場是推動印尼當代藝術的那支火柴棒」,相信瞭解印尼當代藝術發展的人,應該不會反對這個說法。Art Jog藝術家博覽會 (前身為Jogja Art Fair)從2010年開始,每年7月吸引包含印尼及周邊亞洲國家上萬人次參與的迅速發展,可見端倪。
由藝術家組織的機構,在印尼當代藝術的定位像是一個望遠鏡的角色,但與望遠鏡不同的地方是這個望遠鏡是雙向的,不僅僅是由印尼往外看,也將世界帶到印尼看。
Jumaldi Alfi《Melting Memories》.Collage Painting #01.壓克力亞麻布.185×195 cm.2015。(OFCA提供)
1988年創辦的Cemeti Art House雖然是在蘇哈托時代以「政治性」批判為訴求,其藝術駐村計畫也囊括了許多國際藝術家,例如2008年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就參與其駐村計畫;近年來肩負與歐洲之間頻繁交流的機構則有2011年創辦的OFCA(Office for Contemporary Art),這個由德國藝術史學者Astrid Honold所主持,營運空間及資金則由幾位已經成名的印尼藝術家如Jumaldi Alfi、Frendry Ekel等人所提供,主要進行藝術管理與西方當代藝術項目進行交流,同時也做出版、講座及教育等相關工作,另外也提供國際駐村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在OFCA同是創辦人的Jumaldi Alfi和Frendry Ekel,就是這「雙頭望遠鏡」的代表人物。Jumaldi Alfi是土生土長在印尼開始並發跡的藝術家,其創作概念常以個人私密冥想為靈感啟發,類抽象的文字、自畫像的獨特風格,讓他在亞洲有許多的收藏家;而Frendry Ekel多在歐洲生活,近年來調整為歐洲與印尼各一半的時間,作品風格理性,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他有一系列繪畫年份的作品對話於日本概念藝術家河原溫,在荷蘭駐村時期亦與中國藝術家劉野等人相識。在Jumaldi Alfi及Frendry Ekel這二位截然不同背景的藝術家發起及規畫,即便沒有政府的支持,不難看出印尼藝術家對於征戰亞洲之於全球的強烈企圖心。
OFCA外觀。(OFCA提供)
東南亞最早的私人美術館
印尼是在東南亞當中,最早收藏家開始有私人美術館的國家,位於中爪哇馬格朗(Magelang)著名收藏家Dr. Oei Hong Djien的私人美術館則是一部印尼現當代藝術的濃縮史。Dr. Oei是許多印尼當代藝術家在起步時非常重要的支持者,他們往往在需要經費或是生活拮据時會將作品搬到Dr. Oei家門口敲門,換取所需要作品製作或是生活上的經費,現在許多已經成名的印尼當代藝術家談到他們這段過去都會和Dr. Oei相互的開玩笑。
Dr. Oei居住的家中後院共有二座美術館,分別是經典館(Indonesian Modern Art)與當代館(Indonesian Contemporary Art),你可以想到的印尼老畫家到當代藝術家,這裡全部都有。近年來他在離住所幾分鐘車程的地方又蓋了一座可供公眾參觀的美術館,在2015年7月份Art Jog期間舉辦了一個以亞洲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展覽(Unveiling Fundamentals in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Asia)。
印尼收藏家Dr. Oei去年七月在其美術館新展開幕致詞。
此外,在首都雅加達也有許多印尼收藏家在住所鄰近區域或是其實就在住所內設置美術館,其中以華裔印尼收藏家林運強先生(Deddy Kusuma)最為活躍,早年收藏除印尼的經典與當代藝術作品,林先生還收藏許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近年來也開始跨足國際當代藝術收藏,除了收藏以外,他也是藝術家及策展人推廣印尼當代藝術計畫重要的支持者。
經過這些年全球化市場的歷練,印尼當代藝術產業已經快速學習並耕耘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環境,也開始形塑對自身文化挖掘的自我認知與定位,從藝術家Titarubi於2013年開始發展有關與荷蘭東印度公司(VOC)這段影響印尼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事件所啟發的作品《Imago Mundi》,並結合其本身文化的豐富性及旺盛的企圖心,即便缺乏政府有利的支持,未來的發展還是令人期待。(本文作者為Gladys Lin Projects 創辦人,歷經中誠拍賣、索卡藝術中心與夏可喜當代藝術東亞區總監)
林瑀希(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