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名品的想望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選介之二

名品的想望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選介之二

晉王羲之〈遠宦帖〉卷,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中龍也晉王羲之〈遠宦帖〉卷 本件尺牘乃王羲之(3…
晉王羲之〈遠宦帖〉卷,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中龍也晉王羲之〈遠宦帖〉卷
本件尺牘乃王羲之(303~361)寫給友人周益州(周撫)的信札──〈十七帖〉。其中一封,因起首有「省別」二字,故亦稱〈省別帖〉。公元332年,王羲之在武昌擔任參謀,周撫剛好從武昌轉到益州擔任刺史,王羲之便以此信向周撫及家人表達問候,信中並提到自己對於妻子病危相當憂慮,以及與王、周兩家交好的陶侃和一些朋友至遠方仕宦的近況。此件短札以流暢妍美的今草為主,兼帶章草筆意,書寫時正、側鋒並用,運筆提按頓挫亦充滿各種變化,但見鉤挑轉折間節奏跳宕、鋒穎秀發,一些牽絲引帶的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南宋黃伯思將〈十七帖〉稱為「書中龍也」,實非過譽之言!
王羲之書法古來即為習書典範,傳世刻本亦收有此札。台北故宮所藏此本雖為唐人雙鉤廓填本,但複製逼真,仍可從中揣摩原跡優雅的精神體貌;相較之下,刻本的線條則較為呆板,且缺乏筆法的細緻變化,遠不及墨蹟本傳神。此卷曾為北宋內府收藏,卷首有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上鈐雙龍方印及大觀、宣和諸璽,後亦曾入金朝明昌內府,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覽」印及元、明、清三代鑑賞家的收藏印,為書史上流傳有緒、赫赫有名之珍貴墨寶!
五代人〈秋林群鹿〉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來自北方的賀禮五代〈秋林群鹿〉軸
本幅畫描寫群鹿於林中嬉遊的情景。只見舒爽怡人的秋天裡,樹葉染上深紅、淡橘、淺黃、碧藍等繽紛色彩,鹿群抵不住誘人秋色,踩著輕快腳步進入這片色彩斑斕的樹林,擺出各種姿態,隨著眼前的美景起舞。此畫的技法頗為奇特,有別於一般中國傳統,例如,畫鹿雖有雙鉤,但其筋骨肌膚經細膩暈染而近於「沒骨」畫法;畫樹葉則是以細筆鉤繪葉片與筋脈,再用汁綠漬染、或用粉填,然後淡罩彩色,全幅充滿了濃厚的裝飾趣味。
〈秋林群鹿〉與同為台北故宮所藏的〈丹楓呦鹿〉原為同一組畫作,其風格、尺寸亦十分接近。如今雖已無從查知其作者,但因畫上鈐有元代文宗皇帝的兩方「奎章」、「天曆」(半印)收藏印,故可確定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14世紀。又根據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記載,北宋仁宗時,遼國曾進貢五幅〈千角鹿圖〉作為獻禮,故可推知此二幅畫於風格上所展現的異國情趣,或與此事有關。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古代小朋友有那些玩具?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軸
蘇漢臣(活動於12世紀前半)是北宋宣和時期的宮廷畫師,擅長描繪孩童遊戲的題材。他的作品風格細膩寫實,敷彩妍麗,刻劃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因而成為後世這類〈嬰戲圖〉的最佳典範。而其流傳下來的畫作,又以台北故宮珍藏的〈秋庭戲嬰〉和〈冬日嬰戲〉二幅最具代表性。
其中,〈秋庭戲嬰〉描繪了一座布置優雅的皇家庭園,裡頭聳立著高瘦的太湖石,並有嬌豔的芙蓉和淡雅的雛菊爭相綻放,透露秋日的氣息。兩位眉清目秀的姐弟,頭上掛著彩帶垂珠,手腕套著金手環,身上穿著錦緞鑲邊和繡有團花圖案的漂亮衣裳,正專心地玩著「推棗磨」遊戲。兩位姐弟右後方的圓几和草地上,還散落著小佛塔、轉盤、陀螺、鐃鈸等各式各樣的童玩,同樣也是古代小孩子最熱愛的玩具。畫中描繪的雖是富貴人家的小孩,仍忠實反映了孩童天真的個性及一般民間世俗的生活情趣。
宋人〈江帆山市〉卷,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細節超清晰的風俗畫宋〈江帆山市〉卷
此幅畫寬幅不大,描寫的活動卻十分豐富。只見江上波光粼粼,有帆船一艘正駛往陸地,岸邊亦有三艘船隻停泊,船頭有繅車,後艙有篷頂,並畜養雞籠,應是報曉計時之用,可見這幾艘皆為行旅客船。將視線移到岸上,則見一趕驢者正往山徑出發,另一位挑著行囊的僕役,朝剛上岸的官員下跪拜見。隔著一座山的野店有旅客正在用餐,山坳間有二人挑擔而行,欲走向山中古寺。山谷間寺宇環抱,嵐煙裊繞,飛鳥結陣,此一幽境奇域,讓一位官員忍不住停佇賞景。在更遠處,則見駱駝成隊,緩緩走向為雲霧遮蔽、幽茫不可測的遠處。
〈江帆山市〉無論在畫船、人物、建築、樹木、水紋等景物的用筆,都十分細膩精緻,線條細挺,一絲不茍,讓人不禁聯想到北宋初期擅畫山水、屋木、舟車等題材,人稱「燕家景致」的宮廷畫師燕文貴。不過,由於此圖在構景方面,將景物集中於畫面左半邊,用色亦呈現簡澹清雅、趨向抒情氣氛之描寫,在在顯示了與北宋末年小景畫風相關之因子,由此或可推斷其大約是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燕文貴傳派所繪製的一幅山水傑作。
(傳)宋燕文貴〈奇峰萬木〉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橫看成嶺側成峰(傳)宋燕文貴〈奇峰萬木〉冊
〈奇峰萬木〉原是一幅冊頁,後改裝成團扇。從圓形的觀景窗望去,就如同它的畫名,可見奇峰匯聚,從雲端拔起,峰頂滿布松杉,山間瀰漫著蒸騰的雲霧,柔和的筆觸加上大氣氤氳的效果,呈現出一種縹緲迷濛的詩意,不禁令觀者聯想起蘇軾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般雲煙變幻的美景,令人心生嚮往。
此幅作品舊傳為燕文貴所作,他是北宋仁宗時代的畫家,擅長畫舟車、樓觀、行旅題材的山水手卷。但此畫之風格與燕文貴並無關聯,而是屬於南、北宋之際流行的小景畫。小景山水的特色是畫幅不大、景物簡單,但意境幽遠,畫家經常利用對角構圖,將山石和林木置於畫面的一角,以雲霧隔開遠山,製造出開闊幽緲的空間。另外,從畫中一些石筍造型的遠山、描寫山石堅硬質感的斧劈皴、以及針葉橫筆的畫法,都可以清楚看見本作與台北故宮院藏李唐〈江山小景〉風格非常相似,因此現在已被改訂為南宋畫家李唐或其傳派的作品。
宋牟益〈擣衣圖〉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掩不住的愁思宋牟益〈擣衣圖〉卷
牟益(1178~?),字德新,原籍不詳,曾客居四川,為活動於南宋理宗、度宗時期的文人畫家。其善畫山水、人物,尤工仕女;書法亦佳,晚年喜作篆書,精通古文考釋。唯牟益傳世作品極少,在畫史上的記載亦十分簡略,故一般人對他認識並不深。此件台北故宮珍藏的〈擣衣圖〉即為其存世最具代表性的仕女人物畫,尤為難得!
本幅作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創作靈感乃源自南朝詩人謝惠連〈擣衣詩〉之內容,描寫婦女為遠赴邊疆的丈夫製作寒衣,既思念又傷感的情景。畫家利用手卷逐段展開、具有時間推移感的特性,依次畫出32位婦女抱著布練、整理、搗練、剪裁、縫製、一直到裝箱以便寄出的完整流程。畫中的女子面目豐腴,衣裙寬大,猶保有唐人餘韻;但藉由其柳眉輕蹙、雙目幽怨的情態,則傳達出她們掛念從軍未歸的丈夫之內在悲寂的心緒。由於全畫乃是以淺淡墨色的白描技法畫成,沒有穠麗眩目的色彩,反而更加襯托出瀰漫全畫的淡淡愁思,堪稱是南宋繪畫中表現內在情緒最成功的閨怨仕女畫作品。
元張雨〈書七言律詩〉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噫!真仙人書法元張雨〈書七言律詩〉軸
張雨(1283~1350),又名天雨,字伯雨,號貞居、句曲外史,浙江海寧人。20歲入普福觀為道士,受到杜道堅、吳全節等道教領袖的賞識,成為元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又因祖父與當時文士,如趙孟頫、高克恭、鮮于樞等人多有往來,能得前輩教導,故弱冠之年即以翰墨詩詞嶄露頭角,文采清麗,自成一家。
張雨的書法早年得趙孟頫指引,行楷與趙字貌似,中年以後則上溯晉唐,以清雅遒勁見長。本件〈書七言律詩〉為存世宋元書蹟中罕見的書法立軸,通幅布局縱橫跌宕,結體險峻,筆法奔放,又參以墨色濃淡燥潤之變化,隱然有懷素、米芾、黃庭堅等唐宋諸家氣息。張雨在寫這首詩時,開頭兩句尚以平穩的速度書寫;但從第二行「一上怒臨飛鳥背」開始,情緒便出現明顯的波動,不僅筆畫急促跳躍,字的結體亦呈現左右偏斜、大小不一的變化;到了倒數第二行的「陸沉誰復灘神州」,更出現戲劇性轉折,用筆有如走虺奔蛇、驟雨旋風;然而詩句最末的「登南峰絕頂」幾字卻又突然變小,以渾厚的運筆作收。在閱讀此作的同時,我們彷彿也參與了張雨這位天真、率性的仙人其書寫與思索間奔馳擺盪的過程。
元王蒙〈具區林屋〉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幽閉的桃花源元王蒙〈具區林屋〉軸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吳興人,是趙孟頫的外孫,曾居住在黃鶴山,因此自號「黃鶴山樵」。王蒙畫風由董源、巨然畫風變化而來,屬於渾厚蒼潤一派的密體山水,別具一格,後人將他與黃公望、吳鎮、倪瓚並稱為「元四大家」。
此幅畫面右上角有王蒙以隸書所題「具區林屋」四字,底下署款「叔明為日章畫」。「具區」,指的是太湖,「林屋」則為太湖中兩座小島之一的西山,有一些由湖水侵蝕而成的洞穴。此畫描寫的便是這太湖中林屋洞天的特殊奇景,包括蒼崖峭壁高聳,其上林木葱鬱,湖底則岩洞曲折,彼此互通。王蒙截取太湖山中的一塊區域,將它們組合壓縮在畫面裡,空間封閉、密不通風;只見岩石林蔭間,房舍半露,在陽臺裡有人讀書,另一側屋宇內為女主人和僕人,右下方一坡角之林下,有高士臨水而坐,望著湖面,一面讀書、一面欣賞美景,好一處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王蒙晚年好佛道,常出入寺觀,受贈者日章可能便是與王蒙往來的一位僧人。此畫雖無紀年,但由山石以一種濃墨乾筆、類似牛毛皴的筆法皴擦質理,仍可推斷其應是王蒙晚年繪製的一幅山水巨構。
明戴進〈溪橋策蹇圖〉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狂態」畫派領袖明戴進〈溪橋策蹇圖〉軸
戴進(1388~1462),字文進,浙江錢塘人。擅長山水、人物,為明代浙派的主要奠基者。其畫風多學習自南宋畫家馬遠、夏珪,宣德年間曾經進入宮廷,在仁智殿擔任待詔,晚年回到杭州,以畫藝維生,聲名遠播,明代藝術史家給予他「畫聖」和「國朝第一」榮銜,可謂推崇備至!
本幅〈溪橋策蹇圖〉是一幅典型的「行旅山水」,畫面左下角山谷流水湍急、亂石橫壘,一隊行旅行色十分匆忙,正準備跨越木橋,在他們的背後是峭立的懸崖,右半邊是一片開闊的水域,江面上有漁舟往返,岸邊有漁夫悠閒地垂釣,恰好與緊張的行旅隊伍形成強烈對比。此畫和戴進其他山水人物圖一樣,充滿了敘事的細節,構圖也採用常見的半邊構圖設計。不過,畫中樹木的筆直線條與山上的苔點,用筆渾厚蒼潤,帶有北宋巨然與元人吳鎮、盛懋的風格,顯示戴進晚年鎔合宋、元山水於一爐的面貌。另外,從畫樹石的筆墨用筆疾速,充滿力量和運動感,則可以見到正是戴進的這種粗率風格,影響了後來的浙派畫家,朝向「狂態」且更具表現性的畫風發展。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展期:10/4~12/25(11/14晚間更換限展品)
名品的想望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選介之一
廖堯震( 5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