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許一個想像的未來:2116預見藝術無窮

許一個想像的未來:2116預見藝術無窮

未來是什麼?未來的世界將會怎樣?人類的命運將何去何從?無數的科幻小說、電影、動漫,以及科學研究為我們鋪陳出一道…
未來是什麼?未來的世界將會怎樣?人類的命運將何去何從?無數的科幻小說、電影、動漫,以及科學研究為我們鋪陳出一道道千變萬化、有關未來的圖景,正是人類對未來無盡的好奇與想像,成為了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
於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外展出的創意建築空間「遠景之丘」。
相比宇宙自大爆炸起至今137億年上下的歷史,人類及文明的發展史好似於電光石火之間生成,而科技帶來的變革更是發生在一瞬間;但正如百年前的人們無法精準預測我們當下的生活,現今的我們同樣也無法斷言百年後的世界以及那時候人們的認知。過去的幾十年,科技文明的發展超過人類數千年的總和,而這樣的發展速度還將不斷呈指數級增長,從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演化,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時間;從亞里斯多德確認地球是一個圓球,到哈伯發現宇宙正處於膨脹之中,其間經歷了兩千多年;從智慧時代的開啟,第一部智慧手機的誕生到如今人工智慧的發展,卻僅隔20多年,更有人預言未來超級人工智慧(ASI)一旦產生,其進化速度將大大超越人類,甚至以分秒為單位計算,於此,我們或許都不能設想出十年後會是怎樣,但也正因這種急速的演變及不可預見的未知讓我們著了迷。
証大朱家角藝術館展出的「奇點」項目。
美國電影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將人類的發展歷程精闢地總結為短短的幾秒鐘,出現在其1968年的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開篇部分:一隻類人猿扔出去一塊骨頭,這塊骨頭在全速飛行過程中變成了一艘太空船,於是這一瞬便凝結了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歷程。在藝術領域,對於過去的總結與未來的探索、科學的幻想總是被以更加直觀、更為視覺化,也更為浪漫的方式構造出來。
馮冰伊以「Clitche」為主題的展覽現場。
未來的「種子」
今年9月開幕,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Yongwoo Lee)與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藝術總監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擔任聯合藝術總監的首屆「Shanghai Project|上海種子」以「遠景2116」—從現在到未來100年的圖景為主題,試圖借助藝術與文化構築一個碰撞思想的平台,為未來埋下一顆藝術的「種子」。專案以跨領域、多學科的方式進行對話,通過展覽、公共藝術、現場活動以及文本等形式,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電影製作者、表演家、音樂家、設計師、建築師、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醫生、律師、工程師、甚至「駭客」等專業人士,共同思考、敘述及探討二十二世紀人類可持續的未來,並最終將理念付諸行動。
作為專案的其中一名藝術總監,策展人漢斯從2005年起就開始製作自己的「未來清單」,他訪問了許多藝術家,拋出一個半命題「未來會是……」,並將他們的回答集結成書《未來會是……關於未來的暢想》(The Future Will Be… Thoughts about What’s to Come)。同時,漢斯的「馬拉松」藝術專案曾先後邀請來自各領域的人們對變化中的世界做出回應,並將展望未來的目光投向科學、藝術與文學中去。對於「上海種子」的理念,他提及:「我們在思考未來時,如果想要解決二十二世紀的重大問題,就必然要克服對於知識匯總的恐懼。通過邀請各個領域的從業者參與其中,上海種子為啟動全新的思想對話提供了平台。這個項目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消除大眾的普遍興趣與科學藝術專業領域的距離。我們希望找到新的協調方式,讓資訊流從一個領域蔓延至另一個領域,並探尋跨領域知識間彼此的新連接點。」
羅葦《你告訴我,你該如何運轉》表演現場。
在這樣的理念下,整個實驗性項目重在持續的研究過程,而非一個結果,內容包含了建築空間設計、跨領域的展覽、快閃圖書館計畫(Pop-up Library)、兒童專案、市民參與項目、「奇點」公開徵集項目以及一系列在不同學科間的論壇活動。它帶出的「2116」概念,除了是一個特定的未來時間點,更多地指向一個更為遙遠的虛幻時空及其與現在的關聯,同時聲明可持續性機制的重要性。
林立峰《海藻的新生》.數字顯示、機器人原型和草圖.尺寸可變(藝術家作品授權).2016。
有關過去與未來關聯的一些思考,漢斯在訪談中說起:「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我們擁有更多的資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也擁有了更多的記憶。未來往往來自於過去的碎片,而我們可以說失憶這種狀態很大程度上就存在於數字時代的核心,正如克雷恩(Norman M. Klein)的那句名言『未來只能由過去來告知』,通過分享想法,我們可以抵抗這種失憶。」當下,我們的學科遵守著學院派的標準化規則,每個領域都有各自清晰的界限,愈專攻則界限愈加深,而在未來,這樣的界限或許將變得模糊並終被打破,全新的知識體系將被建立,瓦解掉如今所謂的「跨學科」之說,實現知識、思想真正意義上的共用與民主化。作家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在她2003年出版的《一門學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一書中就宣稱了學科的死亡,創造了超越不同領域的界限的理念並主張一種新的比較文學,在這種文學中「學科」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且不受市場主導。
王文佳《超級構築計畫》展覽現場。
我們對於未來學科及知識匯總的想像奠定了我們想像中未來的圖景,為此,從「上海種子」項目,我們既可以看到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構建的「未來主義」式創意建築空間「遠景之丘」—一個將自然與人為元素相融合的建築原型,也可以看到加拿大作家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為二十二世紀寫下的標語、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各自對未來的視覺圖像式詮釋,還可以體驗電子遊戲設計師開發的互動遊戲、由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張海蒙召集的團隊創作出的「玩出未來2116」—由社會大眾共同模擬多項產業如能源環境、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未來百年的發展,邀請參與者一起窺見未來世界趨勢與創意的線上遊戲,還可以參與在改進後的上海里弄社區空間內舉辦的各類聚會活動,打開城市與其居民之間的對話管道,思考未來城市的生活樣貌。
許世鵬《登陸計畫—G11》.數字顯示、多媒體裝置.尺寸可變(藝術家作品授權).2016。
從「奇點」出發
借用理論物理學、宇宙學中的概念,「奇點」意指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種形式,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根據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在宇宙時間的開端必然存在一個奇點;於此延伸出來的關於「奇點」的概念,可以廣泛地理解為一個世界的產生之初、一切事物之起點,並具備無窮的勢能。
胡為一作品展覽現場。
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件都為未來世界醞釀著一個促成其發生的奇點;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正在展出的「奇點」專案正是一個在泛藝術領域探索、展望未來的徵集計畫,致力於挖掘出生於「89後」的中國新生代人才,收集他們關注的議題,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在各自領域創造出嶄新的觀念、形式以及溝通方式。
藝術家羅葦(1989-)通過表演作品《生物再生研究室》探索了人類自身功能和外界世界的關係。2016年她開始和科學家、戲劇研究者、考古學家等進行合作,建立了「生物再生研究所」,並制定出「生物再生議程」,這個可望長達100年的項目專注於研究腦波和身體內的電路,以及細胞發展產生的電流所引發的自然運動。
建築設計師林立峰(1990-)則通過他的建築草圖《海藻的新生》主張自己對於未來建築形態的設想:以「輕」的設計方法重新定義建築室內空間,改善個體空間品質。他設計了一款自動機器人,用於收集海藻並把他們轉化為可再生資源,將入侵性生物體轉化為生物建築材料,海藻本身的生物屬性,也使得建築物作為一個有機體自然生長衰退。
許一個想像的未來
從「上海種子」項目,可以看到加拿大作家柯普蘭為二十二世紀寫下的標語。
在大資料時代,藝術家許世鵬(1990-)的多媒體裝置《登陸計畫–G11》提出的資料概念,為現代資料收集及未來資料儲存預設了一個規則,他預見在未來的100年中,資料發展將引領我們走向「一體化資料」的趨勢,所有事物和人都將以資料的形式存在。
當然,「奇點」專案的展示也僅能從有限的幾個片面,折射出有關未來的奇思妙想或暗藏的隱憂,然而這些幻想也可以是形成奇點的一部分,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迸發、膨脹,並不可避免地終結成過去時。
李素超( 1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