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吉塔.威廉斯談《如何書寫當代藝術》:藝術書寫,哪有「最好」的寫法?

吉塔.威廉斯談《如何書寫當代藝術》:藝術書寫,哪有「最好」的寫法?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好的藝術書寫,第一個原則是必須有心,誠懇地傳述作品的意義,使人心領神會,超越我們原有的期待,讓生命和藝術更深刻更美好。

「人活在世上最偉大的事情就是觀看,然後以簡單的語言表達出所見。」

約翰 • 羅斯金(John Ruskin),1856

寫作沒有任何格式可以依循,這是眾所周知之事,因此乍看之下,《如何書寫當代藝術》這個題材似乎沒有實質意義。即使讀者亦步亦趨地遵循書中的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寫出一篇藝評,但是坦白說,所有的寫手之所以成功,靠的都是自己一身的本事打下一片江山。好的藝評人打破傳統框架,他們有特殊才能,擦亮自己獨樹一格的招牌。他們用與生俱來的能力探測自己的極限,絕非憑著死記硬背。他們花大把時間大量看作品,從中學習,並且飽讀詩書。藝評人必須有語言天賦、豐富的詞庫、多元的句型變換能力、原創的見解,以及值得深思與分享的想法。以上都非我所能夠傳授的。最後,對於藝術的熱愛,也不是任何一本書教得來的。如果你不喜歡當代藝術,請快快把書放下,這本書不適合你。

廿一世紀的藝術(檯面上與檯面下皆然)面臨前所未有的榮景,連帶著掀起了對藝術書寫的狂熱需求。美術館與藝術博覽會爭相宣布參觀人數破紀錄,規模多麼宏大,與此同時,新興的藝術學校、專門的藝術碩士學程、國際雙年展、商業畫廊、藝術服務、藝術家網站和龐大的私人收藏……這些時刻都在蓬勃發展。在持續膨脹的藝術宇宙之中,每一個角色都需要不同類型的專文,有時是針對藝術家、策展人、畫廊業主、美術館館長、部落客、編輯、學生、公關、收藏者,有時又是針對教育工作者、拍賣人員、顧問、投資人、實習生、藝評人、報社或者大學講師。如今虛擬讀者遍布全球,他們主要透過螢幕瀏覽圖文,即使是專家都需要解碼,方能理解的後現代主義、後媒材、後福特主義、後批評等年輕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作品。

就在讀者群持續擴張的同時,對有效溝通的藝術書寫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然而即使有些文章提供豐富的資訊,文筆饒富創意並且誠懇真摯,大部分的當代藝術書寫讀起來卻像是天書。平庸而謎樣的藝術書寫,是大家樂此不疲的嘲笑對象。《當代藝術日報》(Contemporary Art Daily,開放大眾刊登文章的藝術資訊網站)裡面難以理解的詞彙比比皆是,看到似是而非的藝術語言,我也不免仰天長嘆。然而從事藝術寫作教學以及擔任藝術編輯多年,對這些「天書」背後新手文字工作者所經歷的煎熬時有耳聞。許多人是在毫無協助的情況下,被派工將視覺經驗轉譯成白底黑字,閉門造車獨力披荊斬棘完成寫作的使命。切勿懷疑:大部分的新手對藝術寫作望而卻步。我寫這本書的用意,便是為藝術寫作的生手指引一些方向,或許還能讓經驗老道的文字工作者得以溫故知新。

一般人以為,寫作者把藝術評論寫成天書,有很大成分是為了唬弄外行讀者。其實不然,有時這種文章是某個大作者所寫,企圖用華而不實的詞彙掩蓋未經深思熟慮的想法,甚至推薦水準不足的創作,然而通常最糟的文章是出自認認真真的素人作者之手,他們苦苦想與讀者溝通卻不得其門而入。寫作既非易事,卻派工給藝術界中經驗最少、最不受重視的成員,這樣的斷層從何而來?原因就在於寫作是藝術產業中薪水最低的一門差事。因此大部分的劣文,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是作者自命不凡,更可能是因為訓練不足。 高超的寫作技藝能成就一篇藝術好文,然而即使是藝評界第一把交椅,他的報酬與成功的藝術家和畫商相比也要黯然失色。在藝評圈之中,上萬台幣的酬勞就算大進帳了。俗話說便宜沒好貨,藝術書寫幾乎是無償差事,結果可想而知。畫廊新聞稿讀起來高深莫測,為人詬病,在我看來其實是這個產業中努力工作的資淺員工「救命啊!」的吶喊,就算有專業編輯出馬仍無力回天。網路上粗糙的文字俯拾皆是,一讀便知道是半成品。這就衍生出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有些藝術文章讀起來毫無意義,既然作者苦思清晰的詞語卻遍尋不著,可見他所談論的藝術品一定也毫無意義。至於為什麼要寫出一篇好的藝術文章?如果非要舉出一個理由,那就是:好的藝術創作值得一篇好文推介。而且,鋒利的筆刃可以增強藝術欣賞的經驗。

藝術書寫是被低估的工作,我沒有辦法導正嚴重失衡的酬勞制度,但是藝術書寫也是一件能夠給予我們成就感的事。對於要動筆寫的人,我可以盡我所能地分享所知。經過廿五年專事當代藝術文章的寫作、編輯、委任、閱讀和教學,以下是我的體會:

優秀的藝術寫手形形色色,但基本上都有這些共通點:

+ 文筆順暢清晰,架構嚴謹,用字遣詞謹慎;
+ 文章有想像力,妙語如珠,充滿原創的想法,同時用滿腹的藝術學問來撐起文章;
+ 描述眼前所見的藝術,合理解釋作品可能的意義,並提出作品與大千世界的關聯。

沒經驗的藝術寫手則有共通的常見錯誤:

+ 語焉不詳,架構凌亂,專門術語用太多;
+ 文字缺乏想像力,想法未發展成熟,邏輯有瑕疵,而且知識有漏洞;
+ 文中論述與自己實際的觀展感受無關;
+ 試圖解說當代藝術背後的意義,或者藝術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卻溝通失敗,讀者無法被說服。

我寫《如何書寫當代藝術》不是為了一個指令一個動作,教人如何下筆,而是稍稍指出一些常見閃失,告訴讀者高明的作者如何趨吉避凶。我會具體舉出成功和失敗的範例,讓你在起跑點便學得好習慣,以自己的妙筆思考和寫作,避免走錯一步,結果步步錯。如果這個目標聽起來不賴,你就找對書了。

BANK,《傳真回覆(倫敦:ICA)》,1999

為何要書寫藝術?藝術作品為何需要大書特書?難道它不能兀自存在嗎?「所有關於當今藝術的評論,目標應該是讓作品更可觸及,而非更遙不可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一九六○年代所說的這句話,不失為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好的藝術書寫,第一個原則是必須有心,誠懇地傳述作品的意義,使人心領神會,超越我們原有的期待,讓生命和藝術更深刻更美好。

彼得.施傑爾達(Peter Schjeldahl)

「讓生命和藝術更深刻更美好」,寫作時將這個簡單的道理謹記在心,如此在跨出第一步之時即已踏上了正途。這句在本章節開頭所引述的話,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資深評論家施傑爾達對藝術評論的看法。除此之外,如今還有形形色色的非批評性文字已擴大藝術書寫的範疇,施傑爾達的定義已經無法涵蓋所有文章了。

當今非評論性藝術書寫包括:

+ 美術館網站上的文字與語音導覽
+ 教育性工具(族群對象包羅萬象)
+ 美術館手冊
+ 補助金申請書
+ 部落格
+ 作品說明
+ 報紙短訊
+ 花俏的雜誌短訊
+ 收藏品簡介
+ 線上藝術期刊

傳統的藝術書寫類別包括:
+ 學術和藝術史論文
+ 報紙文章
+ 解說牌文字
+ 新聞稿
+ 雜誌文章和展評
+ 展覽畫冊中的文章
+ 藝術家創作自述

由此可將文章歸納成兩大類別,一種是解說文(通常是不具名的),另一種是評析文(通常是具名的),因此藝術文字工作者在寫作之前首先要做的,即分辨文章屬於何種性質。這兩種性質文章之間的界線並非一分為二,但務必要先知道你要寫的是哪一種文章,方能開始寫作。


本文節錄自本書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一件好的藝術創作,理當值得一篇好的文字去介紹和推廣,才能提升觀賞者對於作品的體驗。但是,甚麼是好的文字?本書內容包含三個階段:從「為何」寫、「如何」寫,到寫成「什麼」!


吉塔.威廉斯(Gilda Williams)( 2篇 )

曾出任《國際版今日藝術》(Flash Art International)總編輯,其文章可見於《泰特雜誌》(Tate Etc.)、《藝術畫刊》(Art Monthly)、《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和《超時》(TimeOut)等刊物。為諸多展覽執筆撰寫畫冊文章,包括倫敦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Art Gallery)、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鹿特丹市立凡艾比美術館(Stedelijk Van Abbemuseum)等。現為《藝術論壇》(Artforum)雜誌通訊記者及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和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講師。

相關著作:《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