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開門「八」件事? 新富町文化市場尋訪

開門「八」件事? 新富町文化市場尋訪

當製冰變成一種運動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對應著市場文化,相信是再符合不過的一句俗諺,也是透早出門迺早市的最佳犒…
當製冰變成一種運動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對應著市場文化,相信是再符合不過的一句俗諺,也是透早出門迺早市的最佳犒賞,新富市場室內空間的開放時間是上午10點,然而早在6點的時刻,附近的市場攤販早已跟新富市場產生互動與關係。緊鄰建築體的日式製冰室,傳出冷凍馬達的巨響以及鋸冰的聲音,這是湯簡愛嬌阿嬤從25歲至今67歲未曾間斷過的日常,從注水、冷凍、鋸冰乃至碎冰製作並送至店家攤位,愛嬌阿嬤一手包辦,雨鞋與塑膠手套是顯而易見的基本配備,然而厚重的冰磚需要什麼「眉角」與「屈勢」來搬運與切割,才是足見阿嬤手路專業的所在。
新富市場在1935年於現址(台北市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正式興建動工,二次大戰期間,因民生物資改採配給制度,進入營運停頓之後,於1950年戰後大量軍民遷台,在人口遽增下邁向營運的鼎盛期,然而在1978年附近環南市場開幕後,新富市場客源流失。1990年代開始,超級市場等新型態的發展逐漸成熟、社會結構改變,傳統市場全面的開始式微,製冰室也於當時設置,「冰」與食材的關係不只是新鮮度的保持,製冰室的位址更見證了周遭市場文化的起落。2006年新富市場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直到2017年經歷過整建與維修,如今以「文化」為前導的狀態開放給大眾參觀,愛嬌阿嬤仍然「照起工」的為市場開啟新鮮的每一天。
如今「這當工作飼不飽,這是做身體健康啦!」的話,愛嬌阿嬤依然嚷嚷,然而在維持身體健康的「運動」中,文化力的健康與續航,已不自覺的透過阿嬤與攤販之間的需求被緊密維繫。
愛嬌阿嬤於製冰室工作的狀態。(攝影/劉星佑)
骨本、血脈、靈性
新富市場的存在,透過現地的整修保留古蹟建築,僅僅只是保存了文化脈絡下歷史骨本,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交流與活絡,才是血與肉、靈與性賦予的關鍵,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0年起開始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以城市中閒置的舊有空間為核心,使其成為藝文創意領域工作者的培養皿為該計畫的初衷與目標,透過遊移式、長時間的藝文耕耘,經歷過城中藝術街區與中山創意基地URS21二階段的經驗,目前新富市場為第三階段的計畫。現階段對空間的規畫中,小間工作室的開放申請,是鼓勵區域深根、連結彼此重要的關鍵之一;目前進駐單位有想像一個家、Nature More本末工作室、都市里人、芒草心與夢想騎士。
恢復人的彈性
新富市場提供空間,不只是為工作與生活目的所需的,更提升了駐地研究者想像的容積率。都市里人與芒草心兩個團隊的屬性,如同他們各自的名稱一般,一個有著里仁為美鄰家親和,另一個則富含排擠下的韌性與網刺下的耐命的意象一般。
都市里人進行社區參與式規畫討論照片。(都市里人提供)
都市里人以都市規畫為主要經營方向,於萬華深耕在今年即將邁入第四年,都市規畫不應是二手資料的調閱與紙上談兵的想像,本著溝通與對話的角色,讓都市規畫在理解與需求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更為人性的平衡,唯有理解當下的居民所在意的事物,才有可能轉化對於未來的想像,也才能轉變都市之於「進步」、「美好」的單一想像。「整建維護」的方法不只是確保房子有現代化機能,都市里人更實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整建維護」。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一線人員組成,自2011年開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貧困議題的學術交流經驗,2014年開始以不同方式關心無家者,近年更以「起家工作室」、「街遊Hidden Taipei」等計畫,讓無家者透過自身的技能與生活經驗,成為工班師傅,乃至於一個地方的導覽員。一改刻板印象中的「遊民」與「街友」。
新富市場存在有趣的地方,一方面讓在地的人有機會走進來,與參與規畫的人認識,成為彼此交流的契機,都市里人與芒草心為在地社區帶來的不只是方法與工具,而是讓在地保持一種彈性,成為都市中的有機體。空間可以是一種媒介,更可以是一種理解。
生態/自然,家
生態在「Ecology」的開頭字母「Eco」在希臘字源中,包含著「家」的意義,如同「本末工作室」策展人吳虹霏,與「想像一個家」計畫負責人陳冠蓉兩人所關注的議題一般,在擴張彼此的想像中,想像環境議題。「本末工作室」在永續與生態議題中摸索藝術跟社會的關係,人與社會在生態環境的範疇中是緊密不分的。
吳虹霏透過策展,讓不同類型但共同關心生態議題的藝術家可以齊聚一堂,認識彼此,生態不只是自然科學議題,從庶民文化角度出發,它更是文化與歷史的,本末工作室在銜接文化、以交流平台自許時,不只是議題聚焦,更重要的是發散式的推廣,與藝術家成為彼此節點,串聯更多可能性。而陳冠蓉回顧在倫敦、台北、台中,兩年內多次的遷徙,從自身出發,隨著自己邁入30歲之際,關心的議題為「20歲到30歲的人怎樣想像居住的環境」,提出「想像一個家」的計畫,這是一個從「想像」到「實踐」一個家過程中,與他人不斷分享與溝通的對話型計畫。冠蓉今年因為新富市場的進駐,注重食物與居住空間中物件的關係,提出「室友學」的概念,在此著重的不只是「硬體」概念下的家,而是關於「家」的關係想像,回到「人」的身上,找到一個理想居住的空間,也包含找到理想的關係來居住,藉由相互的學習。
築夢的藝術
在社區營造與藝術想像之間,夢想騎士關注了更為實際且少人注意的青少年兒童與教育議題,夢想騎士亦師亦友的,結合了一群有理想與實踐力的夥伴,如同藝術家一般,在既有的體制外,試圖走出了不平凡道路。他們以心裡輔導與體驗教育為核心,在自身專業上服務16至25歲之失親與脆弱處境的青少年。
夢想騎士攝影展一隅。(夢想騎士提供)
進駐在新富市場期間,夢想騎士將規畫的課程帶去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大理高中與螢橋國中等校園,面對學習障礙與高關懷學生。他們規畫的「出走」課程,以零元旅行的概念,讓學童在旅途中思考生存與人之間的關係,旅程即是課程的一部分;另外結合藝術的形式,讓學習者得以自我覺察,夢想騎士在此扮演的角色,如同藝術家一般,是教育的冒險者與領航員,充滿動能與未知。
如何認識自我?如何發掘自我?如何常保熱情?這些人生的大哉問又豈止是青少年才會遭遇的問題,這是夢想騎士給人的另一種啟發。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是一體兩面的,夢想騎士實踐的對象,在未來何嘗不是在地社區的居民?這個部分往往是當下進入社區進行擾動時,往往被忽略卻甚為重要的一環。
「來!迺菜市」特展
舞春食農工作室結合了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不同領域背景的夥伴,關心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農事不應該只是淪為都市成長孩童的一種非日常體驗,農事背後有著深沉的食安教育議題。
目前該團隊關注課程研發與設計、策展與活動舉辦、以及出版計畫,試圖不斷尋找逛市場的誘因,藉此誘發觀者;食物跟農業教育不應侷限在課本,傳統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最棒的活體教室,一個很棒的節點,很多故事可以發生,在新富市場中翻轉傳統市場的負面印象。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來!迺菜市」特展便是舞春團隊近期完整的成果呈現,從餐桌與廚房出發,展覽中鮮活的呈現了食物香料的認識,乃至於跟廟宇文化有關的平安食文化,以及配合不同節令的「著食」習慣。該展覽也是未來工作室欲發展的藍圖,食物跟人以及土地間那已經消失的連結,透過展覽,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者。
「心」的市場關係
夢想騎士團隊之一的張添智認為進駐在新富市場的團隊共同的特色就是「都很有人味」,這樣的描述不是對於過往人情味,進行懷舊式的想望,相反的,那是一種明白因地制宜,卻又堅定志向的自許。萬華是台北的舊城區,豐厚的文化路徑與歷史肌理,需要更多的觀察與凝視,新富市場的存在,正好為有心的觀察者,提供了可以觀看的立足點,彷彿基地或是駐點的概念,生活在其中就是最好的學習與參與。都市里人團隊之一的劉建億提到,認識萬華進行田調的方式「只有心法,沒有方法。」從人本出發,思考家之於居住,生存之於市場的關係,新富市場的重要性就更為清楚,吳虹霏與陳冠蓉為此扮演了更多細膩而詩意的可能,而舞春食農工作室如同名稱所示,剩食的分享不只是物質式的施予,更多時候是「惜情」式的關係維持。
市場的永遠「嘈雜」是必要的!凌晨攤販的貨車進進出出,貨物上上下下,即使到了清晨,愛嬌阿嬤的製冰室,照舊擾人清夢,不同時段的「喧鬧」是市場文化活力的一部分,有待前來的人,打開五感來體驗。
「市」的概念一開始即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易買賣有關,北朝樂府中的《木蘭詩》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段落裡,即可看出「市」既是購買的行為,也是買賣的地點,隨著時間推移,「市」更拓展為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場域;現代文學家簡媜,在〈聖境出巡:菜市場田野調查〉中如此形容道:「逛菜市場變成一種神聖的行為。天上聖母媽祖一年一度出巡繞境以護國佑民,地上良母則日日拉菜籃車、背環保袋上菜場以『普渡』家中眾生,皆是功業彪炳、神蹟顯赫之舉也。」市場之於台灣文化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親切,且相互依存,然而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新富町文化市場(以下簡稱新富市場)為前來的觀者們帶來第八件事的可能。
新富市場立面造型皆採階梯式與退縮的處理方式,轉角處出現局部層疊的水平線,具有193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攝影/劉星佑)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