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工業遺址中 開展藝術文化的奔放想像

在工業遺址中 開展藝術文化的奔放想像

工業和綠洲兩個看似衝突的概念,若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則可能展開進一步對於環境和產業的思考與實踐,但倘若在其中,再…
工業和綠洲兩個看似衝突的概念,若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則可能展開進一步對於環境和產業的思考與實踐,但倘若在其中,再帶入藝術、文化和展演的元素後,工業和綠洲的定義,又將如何在這場實驗性的實踐中展開新的翻轉和呈現?
在一片皆為中型廠房的永康工業區中,「INOASIS-IO工業綠洲」的戶外園區有著依循循環經濟所打造的生態池和生態園區,而室內的倉庫空間則有部分已改造為黑盒子劇場「奔放E倉庫」、電影片場空間和展覽場域等,但在更為廣大的其他倉庫裡,有更多的是那些排列整齊卻已停工的大型生產汽車零件的機具,其表面不見厚重的灰塵,在昏暗的燈光中更像是停坐在後台暫時休憩的場景角色。這整座園區為「基益企業」昔日汽車零組件的萬坪廠房,在投身於汽車零件代工生產產業三十多年後,面對整體代工環境的轉型和企業經營者的世代交接,新接班的經營團隊與家族長輩重新共同思索「價值」在不同時代、產業和文化中的意義,也在「循環」的概念中希望重新翻轉工廠空間和土地的各種可能。
這片工業的遺址將進一步透過新形態博物館的概念,結合主題性的藝術家進駐創作、美感教育課程和多種休閒活動,包含運動場域、小農市集和咖啡烘培等,實踐「藝文是我們的靈魂」,董事長吳疆宇說到,希望能借由園區的打造,跳脫過去以生產為主的製造環境,思考如何在與土地共存,重新注入更為多元的美學和體驗式的生態教育。
因此,如何奠基在傳統之上,進而連結各種形式和跨越領域的演出和展覽成為「INOASIS-IO工業綠洲」的發展主軸。「奔放E倉庫」的音樂總監吳敏慈自2013年成立奔放工作室、創辦「奔放音樂節」,歷經四年在各地演出後,第五年創立屬於自己的場館「奔放E倉庫」,試圖將國外的音樂節目帶到台灣演出,在每一次的演出中皆結合在地的創作者重新詮釋與發展為多形式的表演內涵。而演出的節目從古典音樂和經典戲劇,一直到獨立劇場和跨領域的音樂與創作演出等,甚至邀請臨近工廠的東南亞移工們將自身的文化和生活經驗進行編劇和演出。而近期開展的「擬態書寫」由策展人暨營運總監曾學彥所策劃,邀請創作者林鴻文、邱國峻、陳世憲、黃建寰、高玉穎、陳泳丞、李偵綾和陳世霖參與,從書寫作為人類展現創作力的一種方式,藉由當代藝術各種創造的可能,試圖在製造業的遺址之上再次進行文字、裝置、影像、聲音、繪畫和身體的書寫。其中,陳泳丞作品以多隻3D列印的異形生物從停工的機具裡爬出入侵工廠和展覽,其叛逆的流動能量和蔓延的狀態揭示著未來在這片工業的遺址中,製造業的歷史與藝文的展演之間不僅將有新的連結和翻轉,且希望能借由將外來能量的帶入,使其生長出新的樣貌。
陳泳丞作品《共生體》於展出現場。(攝影/賴依欣)
賴依欣( 1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