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年中國藝術市場體檢

2016年中國藝術市場體檢

2008年以迄2011年間,中國在全球藝術市場所占之份額由9%快速竄升至30%,並於2011年超越美國、一躍成…
2008年以迄2011年間,中國在全球藝術市場所占之份額由9%快速竄升至30%,並於2011年超越美國、一躍成為全球首位;同樣是那一年,中國藝術市場亦不斷突破紀錄,邁入湧現18件億元拍品的輝煌時代。然而好景不常,隨著接連幾年受到全球整體經濟衰退及中國禁奢打貪政策影響,中國藝術市場的成交量持續下滑,雖於2013年一度出現一波反彈回漲,但及至2015年的市場成交額已萎縮近三到四成,可說是來到近五年的谷底。
那麼2016年的情況又是如何?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統計,該年春季拍賣之總成交額約為人民幣244億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同比2015年春季小幅下滑了2.3%;至於秋季拍賣之總成交額則約為265億元,同比2015年秋季上揚了2.97%,開始止跌回升。更值得留意的是,當2016上半年全球藝術拍賣市場成交額大幅滑落近25%的情況下,中國藝術市場不僅以占全球市場高達35%的份額居於各國之首,重新奪回桂冠,且全年度更出現14件拍品突破億元大關,幾乎回到2012年之前的水準,令不少在市場回落期間徘徊觀望的人們找回久違的信心,如部分市場人士便認為在此波「億元拍品」風潮之帶動下,市場可能出現回暖的拐點,然而,無疑也有部分專家對此樂觀主義仍持保留態度。總之,無論回調、回暖,或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藝術市場始終未曾停下腳步,持續在文化體質或經濟結構上進行微調,朝向更具規範、理性及更國際化的方向邁行。
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現場,攝影/廖堯震。
億元星光背後,企業如何改變市場格局?
中國藝術拍賣市場自2012年以來的調整,可謂歷來周期最長且幅度最大的一次,不意進入2016年後,卻一舉締造出14件億元拍品的耀眼成績,讓人驚呼連連。翻開這份億元俱樂部之名單,光是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書畫部分便占了10席,由此可證書畫類文物在中國藝術拍賣中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古代書畫有4件作品入榜,分別為宋曾鞏〈局事帖〉、元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元吳鎮〈山窗聽雨圖〉、及清蔣廷錫〈百種牡丹譜〉;近現代書畫則有6件作品入榜,包括傅抱石〈雲中君和大司命〉、張大千〈桃源圖〉、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張大千〈瑞士雪山〉、張大千〈巨然晴峰圖〉、及吳冠中〈荷塘〉。值得注目的是,10件作品中,除了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以3億360萬元奪下2016年度最高價拍品之榜首,曾鞏〈局事帖〉、傅抱石〈雲中君和大司命〉與張大千〈桃源圖〉亦各突破2億元大關,成績斐然。此外,相較於2015年僅有1件佛像挺進億元俱樂部,2016年在瓷器和工藝品項目則各有2件作品入榜,在這波億元拍品熱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分別為明宣德〈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以及清乾隆〈「乾隆御筆之寶」方璽〉和〈紫檀照壁〉。
14件過億拍品之輝煌紀錄,不僅遠遠勝過2015年共7件與2013年和2014年各5件億元拍品的成績,在數量和總成交額度上,亦足堪與2011年「億元時代」所出現的18件破億拍品相媲美。此番榮景,一方面固然與這幾年拍賣市場更著重於挖掘頂級、高端精品,並增加生貨的徵集有關,遂使市場上珍稀拍品的價格不斷攀升;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中國企業挾大量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之影響所致。
綜觀2016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由於華誼傳媒、蘇寧、寶龍、廣匯、三胞集團等企業挾大量資金參與競拍,遂出現了該年度成交額5000萬元級以上之中國書畫拍品,有近半數均由這些企業所囊括的現象,對億元商品市場的繁榮毋寧有推波助瀾之功。事實上,企業收藏的歷史在海外由來已久,許多大財團都曾開設美術展館,將自己的藏品向大眾開放,進而成為公有社會資源之一環。說起企業何以如此大手筆購藏藝術品,除了為自身興建之博物館添購藏品等檯面上的理由,其背後多少亦涉及了避險、融資、或作有效的資產分配等實質利益,或欲藉此彰顯企業品牌和個人文化形象等。而伴隨著中國經濟在步入21世紀後的發展與資本積累,企業購藏高端藝術品和投入藝術贊助的行為想必將愈演愈烈,但此番態勢能否刺激帶動整個藝術品市場行情持續上揚,誠為觀察未來一年藝術市場走向的重要指標。
2016年香港蘇富比春拍現場,圖╱蘇富比。
堅實、難以撼動的中國書畫市場
若以各項類別文物的走勢進行觀察,則能清楚地看出中國書畫板塊在2016年的拍賣市場上,已由2014、2015年每年平均衰退二至三成的明顯弱化局勢,重回一貫強勢主導的地位。此或緣於拍賣公司在2016年普遍採取了「減量質增」策略,藉此活絡市場,因而達到不錯的效果。如中國書畫部分在2016年春、秋兩季的成交數量,雖然較2015年各衰退了28.72%和21.93%,然其總成交額相較於2015年,卻是從春拍的下調2.6%迅速爬升到上漲13.87%,呈現逆勢走強之態勢。
再翻開古代書畫板塊前十大排行名單,則可見到九成的拍品皆來自北京保利、北京匡時、中國嘉德等中國境內拍賣公司。其中,北京保利占4席、中國嘉德3席、北京匡時2席,頗有三分天下的意味,而海外則僅香港蘇富比占有1席。此一結果當是導源於中國傳統書畫資源大部分集中在中國,且主要藏家多半為中國買家所致。若進一步細究其內容,則可看出古書畫市場之主流仍多集中在「量少質精」的宋元書畫,如宋曾鞏〈局事帖〉、元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元吳鎮〈山窗聽雨圖〉和〈野竹圖〉等,或是經清宮收藏或院畫家創作的題材,如清蔣廷錫〈百種牡丹譜〉和清王翬等人〈御製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部分:從奔牛鎮經大運河至常州府〉等,兩相加總便占了6席。此外,受到近年來博物館舉辦「明四大家」、「八大山人」等熱門展覽,和市場對明清文人書畫的高度關注及其帶動之影響,包括明宋克〈臨《急就章》〉、明仇英〈唐人詩意圖冊〉、清惲壽平〈仿古山水冊〉、清朱耷〈个山雜畫冊〉等拍品,亦締造出極為亮眼的佳績,入榜前古代書畫十大。
至於中國近現代書畫板塊於2016年的市場反彈則十分明顯,且其占據中國書畫市場的比重亦最大,在春、秋兩季各以33.64%與54%的份額獨占鰲頭。尤可留意的是,在2016年入榜前十大排行的拍品中,張大千之書畫已然擺脫2015年未入榜十大之陰霾,一舉創下席次過半的佳績,可謂一枝獨秀;其餘席次則由李可染、齊白石、傅抱石等幾位近現代名家均分。值得一書的是,儘管海外拍賣公司僅香港蘇富比一席入榜,但該件張大千潑彩精品〈桃源圖〉卻以2.7億港元之高價勇奪2016近現代書畫拍賣亞軍,並寫下畫家個人作品的歷史拍賣紀錄。此番高端精品屢創天價的現象,表明了只要拍品本身的質量、稀缺性、以及清晰的來源出處等條件足以達到藏家的要求,都可能成為眾所競逐的熱門標的。
2016年北京中國嘉德秋拍現場,攝影/廖堯震。
瓷雜板塊依舊平淡,但熱點更多元
中國的瓷器與(雜項)工藝品市場的調整期,自2012年至今已持續5年之久。過去屢創天價的官窯瓷器、明清家具、帝王印璽等熱門項目,均因短期間漲幅過高,以至於整體表現在市場回檔的情況下難以施展;再加上藏家群體的專業度和眼力亦不斷提升,更加挑剔,遂導致市場對於追逐高價精品雖仍保有較高的熱情,然而中低端拍品卻出現大量流拍的現象。
放眼2016年瓷器高價拍品前十大排行,可見到十件入榜的清單當中,除了北京匡時以一件清乾隆〈唐英製青花纏枝蓮紋花觚〉挺進第八名,其餘9席皆由國際性拍賣行所囊括,包括香港佳士得5席、香港蘇富比4席、及紐約佳士得1席。此表明了瓷雜板塊的精品上拍率,在海外及港澳台地區明顯優於中國國內;國際拍賣行挾著長年積累的貨源與穩定的人脈這兩項優勢,再加上嚴選拍品的品質把關,遂得以在此役中全面勝出。倘由入榜拍品的品類觀之,過去備受藏家青睞的清代康、雍、乾三代官窯瓷器,共占得3席,遠遜於2015年的7席;但近幾年看好度不斷提升的明代成化、宣德官窯瓷器,表現則異常亮眼,共有6件進入前十大,相比於2015年的2席呈現出跳躍式的成長;此外,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宋瓷,表現亦不遑多讓,以難得一遇的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盌〉精品入榜第4名,並拍出1170.1萬美元(約人民幣8132.19萬元)的歷史高價。唯值得留意的是,相較於2014年一連拍出3件億元瓷器的亮眼成績,2015年及2016年則各僅有一件宋瓷入榜前十大,且其於2016年更首度跌出億元商品的行列,這也意味著高端瓷器精品存世數量有限及徵件不易等限制,直接導致了整體成交量下滑,反映當前瓷器市場停滯不前的窘局。
反觀2016年工藝品項目,則較瓷器的表現更顯搶眼。2016年入榜前十大排行的工藝品,雖未見如2015年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專場此般明星之加持,但10件拍品皆突破5000萬元大關,遠高於2015年的7件。其中,近年躍居市場主流、逆勢上揚的佛教藝術拍品,共有3件進入工藝品前十大;而這兩年逐漸回溫的清宮皇室印璽,則有4件入榜,寫下歷年最佳紀錄,尤其一件清乾隆〈「乾隆御筆之寶」方璽〉更以2109萬歐元(約人民幣1億5292萬元)之天價成交,勇奪桂冠。而在佛教藝術、清宮印璽之外,另有〈紫檀照壁〉、清〈翡翠觀音〉與清乾隆〈御製「湘江秋碧」琴〉3件拍品入榜,分居第二、八及十名,忠實反映工藝品項目熱點多元的趨勢。但令人惋惜的是,向來榜上有名的明清古典家具,今年反倒是表現平淡,不僅整體成交率大幅下滑,亦首度跌出工藝品前十大排行榜外。
2016中國拍賣公司的策略布局
目前中國藝術拍賣行業所遇到最大的瓶頸,莫過於「徵件工作一年比一年困難!」此乃受到2010~2011年市場猛爆狂漲,誘使精品名作大量釋出,而導致拍品資源銳減,以及藏家態度於市場回調之後轉趨保守觀望之影響。面對此番情勢,各家拍賣公司無不費心思考因應之道,以刺激市場買氣。一般常見的作法,不外乎透過減少拍品數量、尋找市場生貨、加之調降拍品價格等策略,讓各場成交率及金額維持應有水準;或者是深入挖掘拍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或開發新的熱點,以量身打造的特色專場獲取買家青睞。回首2016年,無論是中國書畫市場的穩健回升、古玉市場的異軍突起,或是金石碑帖專場之亮眼表現,皆是綜合運用上述方法的成功案例。
除了市場策略的調整,藉由與新媒體結合、擴大版圖、或採取多角化經營,也是各拍賣行面對市場困境、謀求成功轉型的一種解決方式。在過去的一年裡,眾家拍賣公司一方面除了「把互聯網的衝擊當成一個機遇」,透過經營藝術線上拍賣、尋求與藝術品電子商務合作,或是擴大新媒體宣傳的力度,力圖在這股「互聯網+藝術」的風潮下開闢新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版圖,加速市場國際化。如2016年熱門的市場話題之一,即是中國泰康人壽保險公司斥資2億多美元,以13.52%的持股成為蘇富比拍賣行的第一大股東;由於執掌泰康人壽的便是一手創立中國嘉德的陳東升,故其此舉是否意味著中國嘉德將加速布局全球市場之節奏,遂格外引發外界揣測。無獨有偶,一向積極對外擴充規模的保利拍賣,則於2016年秋拍之際,與華誼兄弟創投和天辰時代簽約結盟,共同籌組保利華誼(上海)國際拍賣,正式進軍上海藝術市場。基於同樣思維和市場戰略考量者,尚有同為中國三大拍賣巨頭之一的北京匡時。繼2012年中國嘉德及保利進軍香港之後,該公司不僅於2016年11月成立匡時(香港)拍賣,迎來香江首場拍賣會,並緊接著在12月,三胞集團旗下之宏圖科技公司同時對外發布公告,擬以22億元現金收購匡時100%股份;此番結合不僅讓匡時成為中國國內首家A股上市的拍賣行,增強其獲利能力,無疑也開啟了另一波「商業+藝術+金融」多元發展的新篇章。未來一年,這幾間中國大型拍賣公司拓展自身規模與國際化的腳步必然不會停歇,其種種布局將如何牽動或加速中國、甚至是全球藝術市場版圖的變化,當值得眾人拭目以待。
廖堯震( 5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