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歡迎來到銀河鐵道車站「宇宙與藝術」展

歡迎來到銀河鐵道車站「宇宙與藝術」展

輝夜姬.曼荼羅.達文西 展覽區域「古今人類如何看待宇宙?」東方文明面,展出包括江戶時代前期小說《竹取物語》畫卷…
輝夜姬.曼荼羅.達文西
展覽區域「古今人類如何看待宇宙?」東方文明面,展出包括江戶時代前期小說《竹取物語》畫卷(第三卷),其被視為日本最古老的「SF科幻小說」,主因原作中提及女主角輝夜姬真正的身分是來自月球,因犯了過錯而被流放到地球的天人。由於這段敘述在原著中的線索有限,也成為畫師或後世的改編者填充宇宙想像的基點。也有呈現從宗教觀思考宇宙的圖像詮釋,包括描繪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的《兩界.曼荼羅》,是依方位而定的神明十二天像,曼荼羅的詮釋拉至現今也代表著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宇宙與人間的關係,這個全面性的含意,象徵信徒奉獻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也反映過去密教的宗教學如何看待宇宙的意義。而日本使用宇宙物質轉化為實用品的早期案例,是由明治時代的農商務大臣榎本武揚(Takeaki Enomoto)與工匠使用墜落於富山縣被稱為「隕鐵」的鐵隕石,製成了日本刀「流星刀」,除材質使用具科幻及神話性與日本刀本身的工藝性,整個鍛造的過程公布於當時的《地學雜誌》上,包含記述了關於隕石、隕鐵和當時的科學、博物學術上的知識要點,星鐵的化學成分及做刀的技術性問題,為日本宇宙材料利用提供最初的利用案例與文獻。
西方文明方面則有從米蘭借來首次在日本展示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天文觀測手稿,繪有地球、月亮、太陽的相關位置及月亮盈虧等示意圖,手稿的註解文字都由慣用左手的達文西的「鏡向文字」所構成。這些過去在古物博物館各自被展示的展品,藉由「宇宙」關鍵字的串聯,更具系統且魅力的呈現早期人類對宇宙所做出的浪漫想像,使一般大眾難以吞嚥與鑑賞的古代藝術,有了嶄新的閱讀角度。
座標.局部.全域
於「宇宙的時空」展區,則展示大眾熟悉的天文現象,包括太陽系、黑洞、銀河系、蟲洞等現象概念,然而藝術家如何挪移這些概念到材質與藝術語彙之上?藝術家蕭克羅斯(Conrad Shawcross)雖為藝術背景出身,卻擅長將科學與藝術有機地整合,以雕塑、裝置、器械等方式演繹抽象的科學概念,在看似導入複雜科學原理的架構上,藝術家更希望傳達科學性的思考,期待在理性與藝術的質變下折射出人類的內在精神意義。其展出作品《計時器》(Timepiece),通過人工日光,表現人類最初對時間的測量文明,包括「日晷」、「漏壺」等觀測法,創造充滿跨時空的神祕性,與模擬過往文明時空觀的縮時裝置。
雲端建築工作室(Clouds Architecture Office, Cloud AO)的火星冰屋(MARS ICE HOUSE)模型
由藝術家組合「半導體」(Semiconductor)以聲音表現太陽光強度的影像裝置《神奇的噪音》(Brilliant Noise),則使用了上千支記錄太陽活動的影像,在凹型的銀幕上搭配電波的聲效器,投影出太陽活動所散發的能量強度,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太陽熱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頻率。達倫(Björn Dahlem)的《黑洞(M-領域)》(Black Hole (M-Spheres)),裝置中心圍繞著能將星系都吞噬的黑洞,以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燈管素材呈現太空、天體物理學的多維空間。
未知生物的考古學
「全新生命觀:外星人真的存在?」展區以太空當中是否存在他者的命題,展示從隕石和化石開始,提供人們對於外星人的想像與存在線索。展品當中令人驚嘆的,是江戶時代浮世繪《小笠原越中守知行所著舟》,便完整出現過與現代理解差異不大的幽浮形貌。而關注當代科技基因工程對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影響的佩西尼尼(Patricia Piccinini),也不意外的在展出之列,藝術家以幼蟲外貌的人型嬰兒《The Rookie》的仿真雕塑,從擬真的現實呈現與宇宙生命共存的現實感。另外也包括日本科幻小說家荒俁宏(Hiroshi Aramata)的科幻雜誌紙本收藏,比對出過往科幻想像的復古情調。而日本插畫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的性感機器人《Sexy Robot》雕塑,展現出無機物如何精準呈現性慾的投射;格哈索(Laurent Grasso)《繩文時代的司祭》(Prêtre Jômon),以仿古代考古雕塑的造型添加外星生物的符號,作品延續其「未來考古學」(Future Archeology)的創作脈絡,把玩時代藝術形式的創作概念,透過壓縮時間的風格融合挑戰現實與虛構認知的界限。
寰宇旅行
最後壓軸展區「太空旅行與人類的未來」,推出日本藝術團隊TeamLab大型裝置藝術《Crows are Chased and the Chasing Crows are Destined to be Chased as well, Blossoming on Collision – Light in Space》,進入深邃的黑洞空間,在具古今意象的配樂中,黑幕出現隱約的星點,而後光束、星雲、鳥影快速全景的旋轉,不斷翱翔、碰撞出如同宇宙中綻放花朵的意象,作品一貫的以視覺、音效、互動、動畫等新媒體元素創造華麗的感官與意識體驗。展覽主視覺海報出現的《The Crawler》是由具藝術家與建築師背景的薩克斯所製作,他對於宇宙議題相當狂熱,常利用模型技術製作出太空梭並拍攝裝置影像藝術。除了藝術家的幻想實踐,展場也呈現美國及俄羅斯過去探索宇宙的歷史資料,及目前宇宙科學研究的成果展現,如奧克斯曼(Neri Oxman)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太空衣,服裝材質包含特殊的細菌和藻類,在光合作用下,會產生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也有雲端建築工作室(Clouds Architecture Office, Cloud AO)的火星住宅提案,利用冰擋下有害輻射,同時讓可見光穿過讓室內溫暖的功能所研發展示的火星冰屋(MARS ICE HOUSE)模型。
佩西尼尼Patricia Piccinini|The Rookie矽膠、人髮、玻璃纖維 2015
科普概念的魅力展示
雖然台灣時下充斥各種科學普及(簡稱科普)的載體,無論書籍出版與科學博物館的展示,都企圖以淺顯的方式向大眾倡導科學的概念與研發,然溝通成果與效應都不盡完美。森美術館曾於2009年展示「醫學與藝術展:美好的未來生活與愛的想像」(Medicine and Art: Imagining a Future for Life and Love),從藝術的角度切入人體與醫療機制和藝術的對話可能,以「藝術」無預設解答的開放立場,引領觀者理解醫學、病理學、生命科學、疾病與死亡等議題;此次「宇宙與藝術」也從歷史、時空、宇宙人和旅行等常民議題,利用藝術將概念視覺化的強大作用,將深奧與無涯的宇宙命題包裝為極具魅力的閱讀訊息,並無礙結合星球扭蛋、森大廈高樓觀景台的餐飲,發展出極具宇宙、黑洞、銀河意象的細膩料理,將「宇宙」概念精準的與人們貼近的日常、嚮往的時尚統合,呈現主題觀展及旅遊全面的具體形式與知識性。同於六本木之丘另一處的21_21 DESIGN SIGHT也展出「土木展」,將「土木」此種工程圍籬內的專業性概念常民化,除以巨型動畫方式呈現土木工程的各個概念,也以影像、攝影等藝術作品將工人形象時尚與神聖化,包含從聽覺出發的土木管弦樂、砂礫等材質的觸覺體驗、詼諧模擬水壩工程的咖哩飯碗等。在各種感官教育與知識間轉化自如,美學教育在此不再是種孤高的口號,而是貫穿於協助各種知識溝通魅力的觸媒。
我相信,活在一個並不知曉所有答案的世界,是令人振奮且生機蓬勃的。我相信我們受不解之事的啟發與驅策。而且我希望,已知與未知間有條分際,踏過分際就是奇異、無以預測,與生命。—萊特曼(Alan Lightman),《偶然的宇宙》
數世紀以來,「宇宙」一直是人類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人類對於無法觸及時空的好奇從古至今都未曾減弱,「宇宙」不斷被各個時代賦加想像與詮釋,即便科技發展使得人們能用望遠鏡與顯微鏡擴充視野的機會增多,過去的神話看似逐漸凋零,然而每一種太空科技開發的嶄新尺度,都為人類之於宇宙豎立新的詮釋觀點與訊息,文明的確讓我們目擊星球與星系的照片,不再需要如同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式的憑空想像宇宙,然而人類目前所知的總和,仍是宇宙全貌的微渺碎片,「宇宙」之於人類永遠是個朝向想像與未知的詞彙。
日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將宇宙的開放幻想與藝術超越性做出交流的詮釋展示,以「宇宙與藝術」(The Universe and Art)展覽網羅200多件多元性展品,包括從古代東、西方的宇宙觀探索,至現代的宇宙探測及天文相關的史料、藝術品等,解析了人類從古至今對宇宙藝術及文化上探詢與想像的軌跡。美術館入口掛置薩克斯(Tom Sachs)作品《The Crawler》的展覽主視覺海報,隨著手扶梯的垂直冉升,美術館化身為宇宙的入口,然相較於一般科學展示理性的知識呈現,本展更強調「藝術」曾經如何詮釋「宇宙」。
達倫Björn Dahlem|黑洞(M-領域)Black Hole (M-Spheres) 木材、螢光燈管、鋼鐵、髒污 2008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