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與土地相親,走進鍾奕華的時光織錦

與土地相親,走進鍾奕華的時光織錦

1945年出生的緬甸藝術家鍾奕華,早年離鄉背景來台念書,進入台灣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完成學業,1967年6月,緬甸排華事件愈演愈烈,讓他選擇台灣作為永遠的依歸。「時光織錦」個展作品從2011到2016年間完成。
1945年出生的緬甸藝術家鍾奕華,早年離鄉背景來台念書,進入台灣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完成學業,1967年6月,緬甸排華事件愈演愈烈,讓他選擇台灣作為永遠的依歸。鍾奕華從台北退休後,移居高雄,後來定居在台南,停筆多年後再出發,「時光織錦」個展作品從2011到2016年間完成,展期從2月11日至3月12日。平常他喜歡騎著腳踏車在街道中找尋題材與靈感,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俯拾即得的台南地標或街景,展現出藝術家對土地濃厚且親密的情感。
在「時光織錦」展覽中一件坐落於展覽盡頭的最大尺寸之作《台南新故鄉》,是藝術家難得一見的大作品,130×486公分,約300號,這是鍾奕華於2014年完成的畫作。過去鍾奕華不敢挑戰30號以上的畫布,而此作是過去作品尺寸大小的10倍,對藝術家而言是創作的新里程碑。《台南新故鄉》的層層疊疊筆法,活靈活現的山巒景致,具強烈的表現性,而深淺不一且層次豐富的綠色系,叫人想走進山林一探究竟,是極為精采之作。
重返東區的藝境畫廊,開春首展人潮絡繹不絕。藝術家鍾奕華與親朋好友們合影。攝影/陳意華
鍾奕華的繪畫技巧極為特殊,他將峇里島傳統蠟染(Batik)的技術轉化到畫布上,先完成畫布的底色後,再以繁複且規律的筆法,一點一滴地描繪出具體的形象,在點、線、色彩的規律排列中,交織出如織錦般的綿密肌理。此外,鍾奕華在冷暖色調的配置也十分成熟,如作品《仰光所見61》中奇異的南洋風情,或者是溫暖燦爛如金的《板橋林家花園》等。鍾奕華的色彩運用不免讓人聯想到野獸派的馬蒂斯,跳出視覺習慣的色彩拼圖,強力的表現性,幻化為藝術家獨特的繪畫語彙。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副研究員林愛偉為文指出,「鍾奕華喜用各層次的色系,暖色系中如粉色系的米、紅、紫,或冷色系的藍、綠,但柔和的色系配上金色或銀色,就如緬甸七彩繽紛的傳統布料,而這也是台南老街古樸的色彩……。」她認為,或許鍾奕華在金色與銀色的創作運用,其潛意識上可能是來自緬甸那一片黃澄澄的寺廟,亦或是緬甸傳統的布料。
鍾奕華「時光織錦」展覽現場,為藝境畫廊敲響開春第一槌。攝影/陳意華
雖然面對昔日生命的顛簸與無常,或許藝術家已是一縷清風,無所掛礙;但對藝術家而言,在他千迴百轉的心靈深處,對家鄉、土地的情感依戀,早已在歲月的流轉中成為創作裡的永恆追尋,似乎也在「時光織錦」展覽中見證了這一切。
鍾奕華「時光織錦」展覽現場,以作為《柳營劉啟祥老厝》。攝影/陳意華
元宵節的當天下午,緬甸藝術家鍾奕華「時光織錦」於藝境畫廊揭開序幕,展覽現場熱鬧滾滾,溫馨活潑的氣氛,為開春增添不少洋洋喜氣。鍾奕華個展是藝境畫廊重返東區的首場開幕展,負責人許文智開懷地說,藝術家的作品深受藏家的喜愛,在開幕之前即有成交了,藝境畫廊開春後的第一槌,滿庭芳香!
緬甸藝術家鍾奕華與其作《台南新故鄉》。攝影/陳意華
陳意華( 112篇 )